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01古典文献学概说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典文献学基本概念

一 导入

国学:其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西方学术,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 二 几个概念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指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小名或小题;书名也称总名、大名或大题。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

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所说: “《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和“别集众录,谓之《别录》”。这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它所谓的录就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而在《汉书·叙传》中所说“爱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一语中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目录学:整理研究各种图书,概括它的内容和学术源流,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的学问。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汉刘向、刘歆 所撰的《别录》、《七略》,后来作者代不乏人。

校雠: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刘向《<管子>序》:“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

版本:1.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宋史·儒林传一·崔颐正》:“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 缪荃孙《<书林清话>序》:“荃孙于版本之学,亦有同嗜。” 2.印本。与写本相对。 叶德辉《书林馀话》卷上:“而沈存中又谓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后典籍皆为版本。”

第一节目录学 这里所指的“目录”,专指记录图书(包括文字资料与非文字资料)的目录。目录的起源很早,清代卢文弨在《 钟山札记》 (卷四)说:“《易》之《序卦传》非即六十四卦之目录钦?”《序卦传》主要旨在说明六十四卦的次序,在形式上,可以说是六十四卦的目录。 符合后世所称目录的著作,则始于汉代。《 汉书·艺文志》说:“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所谓《兵录》,就是兵书的目录。 《 汉书· 艺文志· 序》 说:“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散卒父业。”这是说明汉代刘向、刘散父子校雠图书的情形。梁阮孝绪《七录·序》说:“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 别录》 ,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撮其旨要,著为《七略》。”这是说明刘氏父子分别撰著(别录》和《七略》。《别录》和《七略》可以说是早期目录的重要著作。这两部书,现在虽只有辑本,但大致可以看出它的内容。《 别录》 是后代解题目录的始祖,《 七略》 则是后代目录分类编目的滥觞。

1

《别录》、《七略》之后,目录方面的著作日增,但是它们的体制、分类、性质等,每有不同:从体制方面看,有的有叙录,有的只有篇目而无叙录;从分类方面看,有四分法的,有七分法的,也有十二分法的;从性质方面来看,有目录家的目录,有藏书家的目录,有鉴赏家的目录。研究这些目录的体制、分类、性质等,据以作为辨章学术、考镜学术源流的工具,这种学问,就叫做目录学。研治国学,何以要修读目录学呢? 一、 熟悉目录,可以明治学的途径

每当我们从事撰写一篇论文时,立刻会想到下列的问题:

― 撰写论文前,应该先阅读哪些书? ― 前人有没有撰写过类似的题目?

― 前人所撰与论文有关的著作,现今有没有传本?如果有,这些著作存放在哪里? ― 前人的著作,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则尚待解决? ― 前人的著作,得失如何?评价如何?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端赖目录明示途径。清张之洞在《輏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 说: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 … 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 … … 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所著录的书,都经过甄择,然后再加以详细的分类,读者得以获知每一学科应读的图书。每一书又有详细的提要,读者可据以得知每一书的优劣得失,所以张氏认为它足以指示读者学术的门径。 二、可以考见学术的发展源流

每一时代都有各自的学术特色,身处21 世纪的我们,如何塑造我们这一时代的学术特色呢?这是每一个从事学术研究者所应深思的问题。不过,要发展这一时代的学术特色,要先了解过去数千年来的学术发展源流,一方面不致于重蹈前人的轨辙,一方面得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发展出这一时代的特色。想要了解过去的发展源流,就得依赖目录。 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序》说: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章氏所说刘向、刘教所撰的目录,足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是目录的功能之一。 三、可以考订图书的存佚

历代图书,由于战火、党争、违禁及火灾等因素,每多亡佚。佚书的书名及内容,我们可据以考证前人的研究方向及成果。至于传存的图书,则需了解其典藏之所在。想要了解这些存佚的情形,就要透过目录来查索。 四、可以考辨古籍的真伪

凡是书上所题的作者,与真正的作者不相符合的书籍,都称为伪书。例如《周礼》 一书,旧题周公撰,但是经过研究,书中所载文物制度与周公所处的时代不符,自非周公所撰,那么《周礼》就是伪书。辨伪书有许多方法,用目录来从事辨伪,是一个很可信、很重要的方法。梁启超在《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里,提出辨伪的两个系统:一是“就传授统绪上辨别”,一是“就文义内容上辨别”。其中“就传授统绪上辨别”,实际上就是从目录著录图书的情形从事辨伪的方法。其要点如下:

(一)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可疑

1

例如((子夏易传》 ,《 汉书· 艺文志》 不著录,《 隋书· 经籍志》 却著录,汉人未见之书,六朝的人反而得见,不能不疑。

(二)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 例如《 关尹子》 ,《 汉书· 艺文志》 著录了九篇,《 隋书· 经籍志》 、《 旧唐书· 经籍志》 、《 新唐书· 艺文志》 都没有著录,到了《 宋史· 艺文志》 又再出现。一部唐朝数百年没人看到的书,突然出现,这书当然可疑。

(三)从今本和旧志说的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 例如《 文子》 ,《 汉书· 艺文志》 著录九篇,唐代马总《 意林》 却说有十三篇,时代愈后,篇数愈多,自然要怀疑是伪书。

《 四)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定后人随便附上去的姓名为伪 例如《 文子》 一书,《 汉书· 艺文志》 没有著者姓名,唐代马总《 意林》 说是春秋末范蠢的老师计然做的,而且说计然姓章。汉人所不知,唐人反能知之。其实《 文子》 本身,正是伪书,窃取《 淮南子》 唾余而成,何况凭空又添上一个不相干的人名呢?

(五)从旧志或注家已明言是伪书,而信其说

如《 汉书· 艺文志》 已有很多注明依托,他所谓依托的,至少已辨别是假,那种书大半不存,存则必伪。又如颜师古注解《 汉书· 艺文志》 于《 孔子家语》 一书,说“非今所有《 家语》 ”,他们必有所见,才下此断语,我们当然要怀疑这些书。

(六)后人说某书出现于某时,而时人并未得见,由此可断定为伪

例如《 伪古文尚书》 十六篇,说是西汉武帝时发现的,孔安国曾经作传,东汉末马融、郑玄,又曾经作注,其实我们看西汉人引《 尚书》 的话,都不在《 伪古文尚书》 十六篇之内,而马融《 尚书注》 虽然亡佚了,现在也还保留一点儿,并没有注那十六篇。可见马、郑以前的人,并没有看见今本《 伪古文尚书》 ,一定是三国以后的人假造的。

(七)书初出现,已发生许多问题或有人证明是伪造、可疑

例如西汉时张霸伪造的《 百两尚书》 ,不久即知其伪。又如《 尚书》 里的《 泰誓篇》 ,从河间女子得来,马融当时便已怀疑,这种书若还未佚,我们应当注意。

(八)从书的来历暖昧不明,而定其伪

所谓来历暖昧不明,可分两种:一是出现的,二是传授的。前者如《 古文尚书》 ,说是出于壁中,这个壁,不知是谁家的壁。有人说秦始皇焚书,伏生藏书壁中;有人说孔子预知将来有一个秦始皇会焚他的书,预藏壁中。究竟哪说可信呢?后者如《 毛诗· 小序》 的传授,便有种种的异说,有的说子夏五传至毛公,有的说子夏八传至毛公,有的说是由卫宏传出的。我们从这些纷纭的传授统绪上,可以辨别其真伪。以上八项,前五项都是直接用目录来从事辨伪的,后三项虽未直接援用目录来辨伪,但是要获得充分的证据以辨别伪书,仍要以目录为辅助工具。

五、可以考知佚书的梗概 部分目录有解题,像《 祟文总目》 、《 郡斋读书志》 、《 直斋书录解题》 、《 文献通考· 经籍考》 等都是有解题的目录,可以根据这些解题,了解佚书的内容。

六、可以得知图书的版刻

中国的版刻,起源于唐末五代之际,因此宋代以后的目录,多著录版刻,尤其是藏书家的目录,大部分都著录版刻,可据以考订图书流传的过程。

七、可以得知一书的性质

目录必定分类,把性质相近的书汇聚在一起。一些已经不传,或犹有传本未能经眼的书,可据目录的分类,知其性质。

八、可以得知一书的作者及篇卷

目录于每一书,必著录篇卷及作者,读者欲知每一书在流传过程中篇卷的增损情形,或某一

1

作者的著作多寡等,均可据目录索得。目录的功用很多,以上八项只是取其重要者述之。

要充实目录学的知识,除了修读目录学课程及阅读与目录学有关的专著外,最重要的是要时常检索各种目录,熟悉各种目录的体制、内容、功用及优点与缺点,自然就能奠定坚实的目录学基础。

第二节版本学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称书为“本”。刘向《 别录》 所说“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本,就是指书。到了印刷术发明后,木刻本的图书称之为“版本”。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 说:“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以版本为止,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叶氏所称“版本”,就是指木刻本图书。元明以后,版本不再限于刻本,举凡稿本、抄本、写本、活字本等,各种图书制作的方式,总称版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图书制作有关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包括:各种版本的行款(包括图书的长宽、行数、每行字数、版心、边栏、封面、用纸、装订、藏书章等)、各种版本的流传经过、各种版本的优劣、版刻的真伪、各种版本的比较等的研究。研治国学为什么要具备版本学的知识呢?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为了避免错字的欺骗

从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求“真”。如果所用的图书有错字,那么研究的结果怎么能求其“真”呢?古书由于年代久远,在还没有印刷术前,一再地传抄;在发明了印刷术后,又一再地传刻。在不断的传抄和传刻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讹字、夺字、衍字、倒文等错误的情况。汉代刘向在校雠中秘时,常常改正古书的错字。《战国策· 叙录》说:“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趙)为肖,以齐为立,如此者多。”《 列子· 叙录》说:“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这说明汉时《战国策》、《 列子》 的抄本,有很多的错字,必须仰赖其他的抄本勘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说: 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蜀都赋》是左思的作品。上面说:“交让所植,蹲鸱所伏。”这两句话是叙说四川所种的植物。“交让”和“蹲鸱”,根据注解说:“交让,木名也,两树对生,一树枯,则一树生,如是岁更终不俱生俱枯也,出峨山,在安都县。蹲鸱,大芋也,其形类蹲鸱。”可是这位官员所阅读的《蜀都赋》却把注解里的“大芋”写成“大羊”了。“羊”字和“芋”字形体相似,抄写的人一不小心抄错了。这位官员受了错字的欺骗,误以为“大羊”又可以称为“蹲鸱”,他想用典故,卖弄一下学问,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了。

以上所举是抄本有错字的例子。下面举一些刊本也有错字的例子。 宋代朱彧《萍州可谈》(卷一)有这样的记载: 姚佑元符初为杭州学教授,堂试诸生,《易》题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先是福建书籍,刊版舛错,“坤为釜”遗二点,故姚误读为金,诸生疑之,因上请。姚复为臆说,而诸生或以诚告,姚取官本视之,果釜也,大惭日:“佑买着福建本,升堂自罚一直。”其不护短如此。

这是一位教师用了有错字的《 周易》 刊本出试题,闹出笑话,弄出尴尬的例子。明代陆深《金台纪闻》也有这样的记述: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初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日:“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日:“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辫“饧(餳)”、“锡(錫)”

1

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饧”就是麦芽糖,通常煎熬中药时,都会放些饧,以减轻苦味,如果放了锡,不就一命呜呼了吗?一个医生只因用了有错字的医方版本,差点儿害死人,不能不慎择版本。 二、为了避免删节的欺骗

前人刻书,有时为了节省成本,有时是由于书估无知,而有删节原书的情形。如果一部书被删得不完整,那么我们从事研究工作时,由于所得材料不完整,研究成果也必定不完美,自是意料中事。研究版本学,就是要懂得如何辨别何者为完本,何者为不完之本,以免为残缺版本所欺骗。

下面举一个被删节的例子。

宋代江少虞所著《皇朝事实类苑》 一书,记载了许多宋代朝野的典章制度及掌故轶闻,是研究宋代一部很重要的典籍。这部书最早是二十六卷,后来改编为七十八卷,二十八门。但是,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 时,没能看到七十八卷的完本,只看到二十二门,残缺不完的六十三卷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认为《皇朝事实类苑· 自序》里原书有二十八门的说法,是“传录之伪”。现在台北“国家”图书传馆有三部日本元和七年(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 年)据宋代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35 年)麻沙本排印的活字本,就是七十八卷,二十八门,可见现在《 四库全书》 里的《 皇朝事实类苑》 是残缺不完整的。

从事版本学的研究,要注重下列几个要点: 一、要了解古籍版本的源流 古籍从先秦两汉的简策,到汉代至唐末五代间的写本、抄本,宋代以后的刊本、活字本,其间的演进及变化,我们都应有所认识,对古籍版本源流的认识,可以增进辨别版本优劣的知识。

二、要认识各种传本的行款

行款,包括书页的长度、宽度、行数、每行字数、版心、边栏、字体、用纸、装订、藏书章等。认识行款,有助于认识每个时代刊书的特色。 三、了解各种版本的名称和术语

在著录图书的版本时,会用到版本的各种术语: (一)版本名称

1 .卷子本:唐代以前,雕版印刷尚未发明,图书的装订术也还不甚通行,文字都抄在长长的纸上,然后卷起来,这样的古籍版本称之为“卷子本”。

2 .写本:以手写方式完成的图书,如《 永乐大典》 。一说字体工整的抄本,也可称为“写本”。

3 .抄本:也作钞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如《 四库全书》 。 4 .旧抄本:抄本的年代久远,又不能考订正确的抄写年代者,因称之。 5 .影抄本:抄本的行款、字体,均与底本完全相同者。

6 .刊本:又称刻本、堑本。某时代所刊刻的,称某刊本,如宋刊本、元刊本、明刊本、清刊本等。外国所刊的,称某国刊本,如朝鲜刊本、日本刊本、越南刊本等。 7 .原刊本:又称原刻本、初刻本。指初次刊印的本子。

8 .旧刊本:又称旧刻本。指刊刻时代久远,且不能考知确切年代者。 9 .覆刻本:又称翻刻本。无论字体、板式均与原刻本完全相同者。 10 .写刊本:又称写刻本。先由名人书写,再依其字体刊刻者。 11.精刊本:又称精刻本。指刻本的字体精美,校勘精审者。

12 .活字本:宋代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用活字版印书。活字本就是指用这种活字版印刷的古籍版本。有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等。

13 .聚珍本:清代乾隆皇帝以“活字”之名不雅,下诏改称“聚珍”。

1

01古典文献学概说 - 图文

古典文献学基本概念一导入国学:其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西方学术,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却】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bsru07lky05ej21u0rq9kfa2517te00ka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