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与“惊愕”》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徐倩
【教材版本】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
【教学内容】
以《海顿的故事》为主线组织听赏《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的节选片段,感受交响乐的表现力以及乐曲的力度变化。
【教学目标】
1、在听音乐家故事的活动中了解音乐家海顿生平简介。
2、听赏《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初步感受交响乐的表现力。
3、能记住常用的力度术语和记号,并在表现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记住常用的力度记号。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通过聆听作品选段,能体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家。 师:说说这几位音乐家是谁?(教师展示幻灯片) 生:学生讨论说出。
二、新课教学:
(一)听赏《告别》交响曲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在几百年前的奥地利,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长期担任了一个埃斯台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进。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亲朋在大厅听赏他们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留下了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
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为《告别交响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有趣的乐曲?
1、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
师:你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啊?为什么? 2、请同学们交流回答。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乐曲的主题。 3、哼唱主题。
4、画旋律线: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
5、演唱表现(学生反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每遍逐渐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
(二)听赏《惊愕》交响曲
师:后来这位音乐家还创作了《惊愕》交响曲,你们猜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你听了就知道了。
1、 欣赏《惊愕》交响曲(片段)
师:原来这位作家跨海到了英国,伦敦的绅士、淑女名流慕名而至,将音乐会当成了社交场所,热闹非凡。而且还有很多的外表高贵的贵妇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却常常打起了瞌睡来。这让乐队的乐师们都很不高兴。于是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又谱出了一首很有趣的乐曲。轻快的第一乐章奏完时,又有贵妇人睡着了,这时,柔美的第二乐章开始了,音乐格外安详、平和,贵妇人们都昏昏欲睡了,突然,整个乐队都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起,那些入睡的贵妇人被这一击都惊愕地跳了起来,于是这首乐曲就取名为《惊愕交响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吧! 2、聆听全曲,初步感受。
3、讨论音乐特点:通过乐曲的强弱对比体验音乐情绪。 4、哼唱主题
5、教师弹奏钢琴,请同学随着钢琴唱《惊愕交响曲》主题,并随着力度的变化,乐段的结尾突强,唱出惊愕的效果。
6、参与表现:用人声、打击乐、身势动作等表现音乐强弱 7、了解力度术语
8、再次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思考:《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也采用了变奏的手法。有的改变了节奏,有的改变了音区,有的改变了音色,有的改变了调式……你能感受到它的变化吗?这个乐章最有变化的表现手段是什么?节奏?旋律?还是力度? 8、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1、介绍力度术语和力度记号。 2、表现力度。
3、了解作曲家海顿的生平成就和交响曲的含义。
四、结束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听了音乐家海顿的两首交响曲,你们想不想知道更多有关于海顿的事迹呢?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海顿的作品和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音乐家海顿
——交响乐之父
作品 力度 第四十五交响曲
《告别》 弱(P) 第九十四交响曲
《惊愕》 很弱(PP)——很强(ff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提示,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听赏兴趣。无聊的交响乐也能静下心来听赏了,音乐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枯燥,为孩子们今后的感受和鉴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生的听赏兴趣,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这堂听赏课,孩子们参与是非常积极的,在对力度的表现上也是非常的有兴趣。一堂课除了精美的设计之外,还有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所以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