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材第62页活动
分析几个地区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向,目的是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在诸多因素中,主导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邻近港澳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1)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棉花品级及产量高。
棉花是喜光作物,光照条件好对棉花开花结铃、纤维积淀以及吐絮十分有利,棉花蕾铃脱落少、烂铃少,纤维洁白有光泽,品级高且含水量低。
(2)气温日较差大,棉花经济系数高。
棉花生长期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形成及经济产量的形成,棉花容易获得高产。
(3)病虫害少,降低了成本。
(4)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棉花经济效益高。
(5)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另外,新疆棉花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棉花生产有了气象服务方面的可靠保证。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需求,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粤海铁路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海南岛热带经济作物的市场。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外城市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教材第64页活动
1.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生长,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学业达标 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 C.河水主要参与内陆循环 D.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
2.与太湖平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 A.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B.黑土被开垦后土壤肥力下降 C.降水较少,水分不足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经营粗放
)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自东向西递减;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于我国江南地区较差,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答案:1.A 2.A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布局。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东北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分布最普遍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C.玉米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
D.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4.关于林业区和特产区以及畜牧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等 B.小兴安岭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 C.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西部畜牧区的三河马和三河牛是闻名全国的优良品种
解析:第3题,粮食作物中,玉米分布最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第4题,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一大林区;长白山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答案:3.D 4.D
下两图分别为中国和美国主要的玉米带分布图。读图,回答5~7题。
5.影响中美两国玉米带分布的共同自然区位条件是( ) ①平原面积广大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人均耕地多 ④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6.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集中产区,与美国玉米带相比,我国东北玉米产区单产相对
较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种植技术落后 C.纬度较高,光热不足
B.玉米品种差 D.经营方式受限
7.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以玉米为原料开发生物乙醇)转变,关于其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玉米生产过剩 B.玉米能源加工产业链长 C.玉米深加工技术水平提高 D.国际能源紧张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中美两国玉米带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都位于广阔的平原上,属于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长;③④并不是自然区位条件。第6题,我国东北玉米产区在经营方式、玉米品种以及种植技术等方面都与美国玉米产区不同,但这不是影响玉米单产的最主要原因。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光热相对不足,这是单产相对较低的最主要原因。第7题,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转变的原因有美国玉米和国际能源的供求状况以及相应的技术保障等,玉米能源加工产业链长不是其原因。
答案:5.A 6.C 7.B
8.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
(1)指出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 (3)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
(4)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第(1)题,季节冻土等日数线东段大致呈东西延伸,受纬度影响显著;西段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受地形影响显著。第(2)题,该地区纬度较高,蒸发弱,多沼泽,地下水丰富,因而可以发展该种植技术。第(3)题,大面积发展水稻种植导致耗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少,生态恶化。第(4)题,从区位、地价、政策、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走向:东段为东西走向,西段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影响因素:东段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西段受地形的影响。
(2)地下水丰富。 成因: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层中有冻土。
(3)种植水稻耗水量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加;沼泽面积减少;“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年径流总量减少。
(4)乙地区闲置土地面积较大;两国政策的支持;乙地区土地租金较低;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中国邻近乙地区;中国劳动力充足。
能力提升
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林下的珍馐”,生长在海拔2 900~3 800米的山林间,主要靠菌丝吸收松树根系和土壤的养分。我国西藏林芝地区盛产松茸,每年的雨季,松茸便从黝黑的泥土中破土而出,采挖松茸成为山民对生活的希望。下图为林芝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林芝地区山民采挖松茸的时间集中在( ) A.1~3月 C.7~9月
B.4~6月 D.10~12月
2.林芝地区出优质松茸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①高山林立,森林密布 ②河谷宽广,地形平坦 ③水汽丰沛,降水丰富 ④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A.①②
B.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