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第22期
【主题】什么时间给孩子讲道理最有效 【主持】*** 【主讲】***
【对象】幼儿教师、父母 【地点】***** 【时间】****** 【内容】:
什么时间给孩子讲道理最有效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在周四的晚上准时收听***幼儿园微课堂,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今天的分享人是**,分享的主题是《什么时间给孩子讲道理最有效》。
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的分享人**,分享的主题是《什么时间给孩子讲道理最有效》。
随着现在教育思想的不同,我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说跟孩子讲道理,孩子会明白的。可是我们所想的会跟我们所做的产生一样的教育效果吗?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跟孩子讲道理?有的家长肯定会说,不讲道理,难道要打孩子么?不打孩子,这也算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被我们忽视掉的,成人太懒了!成人是有自己的社会阅历的,总想要用一句话让孩子明白一件
事。试问我们成人,有没有哪个人是因为一句话而改变一件事的?如果成人都办不到,凭什么让孩子达到那么高的标准呢?
而相反的,越是抱有这种心态的家长孩子反而会更加不听话。因为孩子知道你会教育他,那我就不在你面前表现出来是了,等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再行动。比如说孩子下楼梯的时候都喜欢把胳膊放在扶手上垫着袖子往下滑,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也好,说的最多的肯定是扶手不干净,衣服都弄脏了,时间久了衣服都破了。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呢,像唐僧一样,孩子的好奇心在那,成人说再多都是废话。而成人可能还会很委屈的说,我已经很尊重他了,我跟她说了那么多,这么容易明白的道理,他还不懂吗......既然已经发现说了没用了,那起码在这件事情上,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我们可以换一种做法,既然孩子感兴趣,那我们不如拿两块抹布和孩子一起擦一擦楼梯扶手。这样既可以为社会做一做贡献,擦干净了扶手孩子会有自豪感,还能够让孩子继续自己之前的工作孩子的这种行为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家长之所以会忽略,是因为家长一直以来只想着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家长做不到体恤,就谈不上尊重。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
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那有的家长又问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办法我该怎么办,难道我不讲道理也不管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拿来做标榜。说一个在幼儿园和家里都会经常出现的场景,孩子对长辈表现出不礼貌,孩子对妈妈说:“妈妈,快把我的鞋子拿过来穿上!”就根据我们自己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来说,一般家长可能是这个顺序来教育孩子的:一开始觉得孩子小不当一回事,再这样那就批评教育,后来发现没用,最后就用同样的态度反击回去,说什么呢,再说一遍试试!?典型的家庭教育三部曲,可能还会附上一句:跟你好好讲道理的时候你不听,非得让我发火!
其实当孩子以这种语气喊你做事时,你要表现得不积极,语气平和地告诉他:再好好说一遍。当孩子态度好时,就要积极地回应他。态度好——积极回应;态度不好——消极回应。这样几次下来,孩子就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对待你了。
没有讲“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这些大道理,也没有情绪化的批评指责,而是用行动回应行动,在这样的引导、互动中,孩子自然就学会了恰当的相处方式。
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感同身受。比如说孩子对小朋友做了不好的事,拿走了小朋友喜欢的玩具,那我们就要让他明白,如果小朋友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拿走了你的玩具会怎么样,你会有什么感受?
还有一种就是给家长们提出了要求。孩子天生会模仿,家长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保证这种方式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家长的三观一定要正。比如说家庭聚会中,需要征求每个人的意见,而意见不一致但双方都可取时,那好,那我们就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因为有了这种经历,在小伙伴的群体中遇到类似事物时,孩子很可能就会模仿成人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展现出自己的优势。而大多数孩子并得不到此类信息,为什么呢,因为成人会因为孩子就是个孩子而剥夺他参加此类活动的权利。
简单点儿说就是,你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那就不要在孩子面前闯红灯;你要孩子好好学习就不要整天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打麻将;你要孩子讲文明懂礼貌,那就不要满口脏话。
另一方面我们为什么不提倡跟孩子一味的讲道理? 给小孩子讲大道理,尤其是12岁以前的孩子,只能事倍功半,适得其反。想想远古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出现语言,只通过肢体、表情和行为之间的相互模仿让后代掌握了生存技能。12岁之前主要是情绪和感受在起主导作用,直到12岁以后,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真正发展起来。而所有的道理都是抽象的,
都是对具体事情的一个概括、升华和总结。所以,当你给一个不太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孩讲这些抽象的大道理时,无异于对牛弹琴。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真正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应该怎么做,需要家长身体力行,用行动去引导;换位思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因材施教,耐心等待变化发生……
孩子当然是需要教育的,但所有的道理都是抽象的,当家长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麻烦、越来越被动。建议大家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家长自己自己都不认同,还拿什么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呢?教育的前提是:执教者先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