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学生从小学到初一、初二已经学习接触不少古诗词了。但好多同学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对学过的古诗词不能很好的理解感悟。本次综合性学习,可以督促学生更多地积累背诵古诗词,通过由浅入深的几项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另外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组为单位,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还能使他们感受到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学生争取多背一些古典诗词。 (3)诵读理解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 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重点:督促学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学会把学过的诗词整理归类。 难点:增强对古诗的感悟理解,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课型: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教法:自主合作式,情境式,激励法,体验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前让学生准备背下来初一初二所有学过的古诗(包括规定课外古诗词及小学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 课时: 课上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准备:
1、 班级分成四个学习合作小组。
2、一周前印发新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词让学生去诵读。回顾小学学过的古诗词。
1
3、用一周的时间以“古诗中的——”为专题分类集诗。
4、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其配上的画面,在画中体会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
5、搜集并学唱已经谱曲的古诗词。
6、提前一天发学案,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悟他们的旷达胸襟。
二、课堂活动(分六个版块)
第一版块 依诗填空 (小试牛刀,初露锋芒) 第一组题 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 )未了。 2、( )山横北郭,( )水绕东城。 3、(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 )( )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7、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答案:1、青 2、青 白 3、白 绿 红 4、紫 红 5、青青 6、碧 红 7、绿 红 第二组题 植物
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1、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 )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花始盛开。
2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 )( )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 )出墙来。
答案:1、桂 2、菊 3、松 4、桃 5、烟柳 6、红杏 第三组题 动物
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 )性,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 )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归来。 4、春(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 )立上头。 答案:1、鸟 2、鱼 3、燕 4、蚕 5、蜻蜓 第四组题 地名
古诗中常会出现地名。我们看下面就是一些含有地名的诗。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 )( )过五溪。 2、朝辞( )(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城阙辅( )( ),风烟望五津 。 4、( )(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 )。 答案:1、龙标 2、白帝 3、三秦 4、姑苏 5、扬州 第五组题 古诗中的成语
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成语都有典故,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名家作品。古诗中也有成语。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成语。
①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 ②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怒发冲冠)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青梅竹马) ④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有灵犀)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桃花) 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