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本课程的本土资源开发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
1 、主动适应新课程,落实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及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很快做出批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为本质特征的校本课程在全国得以迅速发展。
2 、主动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国家课程,这导致了学校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校实际脱节,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活动空间。而校本课程能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我校地处九畹溪流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开发以“九畹溪旅游文化”为龙头的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凸现我
校的最佳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3 、主动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 “ 为人民服务 ” 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周坪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他们需要来自农村生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来自贴近他们生活实践的学习方式,好为将来发展本地经济打下基础。因此,着眼于“为人民服务”、为发展本地经济服务、为“九畹溪旅游文化”服务,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我们确立了本课题。试图通过“九畹溪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充分挖掘、开发九畹溪旅游文化资源,使学生对九畹溪流域内的经济、文化状况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
热爱家乡、从小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激发他们参与探索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宣传、发展九畹溪旅游经济服务。
2 、通过本课题的开发,把九畹溪旅游文化与继承、弘扬优秀的屈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与发现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满足学生学习活动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4 、发挥校本课程促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作用,努力形成地方特色的研究经验与成果,树立本校办学特色,努力营造团结、和谐、乐观、奋进的内部环境和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1 . 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 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 .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家长和社会支持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课题研究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投入九畹溪旅游文化开发 ;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疏导的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研究合力。
3 . 学校课题组集体研究与教师个体研究、个案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并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开展务实研究,边研究边应用,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的实效性。
四、实施步骤及主要措施
(一)实施步骤
1 、酝酿准备阶段:( 2004 年 9 月至 2005 年 1 月)
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进行了宣传发动,拟订了实验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同时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并组织教师进行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培训。
2 、实验研究阶段( 2005 年 2 月至 2007 年 1 月)
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展开了实验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 1 )、组织教师实地考察九畹溪,为实际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并再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专著,进行文献研究,并通过召开研讨会,再次讨论、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 2 )、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结合山区特色及学校实际,精心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具有山区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课程目标。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并依靠各方力量,制定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并组织编写了以“屈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 3 )、加强兴趣型课程开发过程管理,建立兴趣型课程开发保障系统。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