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共5分)
满江红 [清]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这首词是秋瑾的中秋节述怀之作,其中用典手法颇有特色,如:上阕的“ ① ”是借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的现实,引出激昂的忧愤之情;下阕的“青衫湿”则是借白居易《琵琶行》之语,写自己因 ② 而落泪的孤独困境,表达深切的 ③ 之情。(3分)
10.秋瑾与《木兰诗》中的木兰都是巾帼英雄,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这首词和《木兰诗》的内容,简要比较一下这两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有何不同。(2分) 答:
【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第 1 页 共 18 页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词上阕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一句化用历史典故,一句是秋瑾自己的经历与情绪提炼。秋瑾写下这首《满江红》的1903年中秋节,正是中国四面楚歌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处于悬崖的边缘。下阕“青衫湿”则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表现词作者从此踏上了寻觅知音、寻求女性自由、寻找民族解放的道路。可见作者当时处于孤独困境,内心无比的悲凉。
(2)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比较与分析能力。秋瑾的这首词,通过层层的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从词最后的“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可以看出词人因知音难觅、壮志难酬而落泪的悲凉。而《木兰诗》中的木兰替父从军,从诗中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送儿还故乡”等句子,可知木兰最后是得胜而归。二者的境遇与结局不同。其次二人的追求也是不同的。本首词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现词人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希望能参加革命拯救国家。而《木兰诗》中重点写了木兰得胜归来的表现,“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都表现了木兰追求的不是名与利,而是一家人团聚,还回女儿身,过自己原有的平静生活。以上两点能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答案:
第 2 页 共 18 页
(1)示例:①四面歌残终破楚②知音难觅 ③悲凉 (2)示例一:木兰是代父从军,女扮男装,得胜而归的英雄。秋瑾是身非男儿,心却比男儿更烈,壮志未酬的英雄。
示例二:木兰在保家卫国时是巾帼英雄,胜利后却愿回到家中还回女儿身,与家人团聚过和平生活。秋瑾是在国难当头时要冲破家庭束缚,选择革命救国,即便无人理解也义无反顾的巾帼英雄。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第 3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