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
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
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他从逻辑学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只知A>B,而不知B<A)等。具体而言: ①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②思维仍然是原始的,体现为集中化和不可逆性两个特点。
③只注重状态。如将牛奶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中,学前儿童会忽视倾倒这一过程,仅仅注意起始状态(一个容器中的牛奶)和结束状态(另一个容器中的牛奶)。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具体而言: ①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②能通过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3.自我中心的思维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观性思维的方向发展。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①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的逻辑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③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④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④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4、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5、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初中学生在抽象记忆发展的同时,具体形象记忆也在发展,
但发展的速度已慢于前者;到了高中时期,抽象记忆发展迅速,而具体形象记忆则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还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此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 1、喜欢争论 2、理想主义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定义: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问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2.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