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人性善恶
文学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语言和文字的魅力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即真实又虚幻的世界,让人们在这个世界当中能够产生共鸣,并发现和发掘人性的缺陷,以此让人们产生对自我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认知重新定位。自小说出现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虽然现在小说的种类复杂且多样,但小说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感确实不变的。 一、芥川龙之介的概述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其生于1892年(日本明治二十五年),其本姓为新原,是一个送奶工人的长子,出身于社会低级阶层,其母在芥川龙之介出生后7个月即患上精神性疾病,只能将当时还是婴儿的芥川龙之介送到其外婆芥川家进行抚养。而芥川家在当地属于大家族,其养父也是政府官员,并且用着浓厚的文人气质,因此新原龙之介才改名为芥川龙之介,并从此进入了上流阶层。芥川从小便受到其养父养母的文学熏陶,在小学时期就已经读过我国的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同时对于欧洲文学也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也为其以后成为杰出的作家奠定了基础。他对于小说的创作开始于大学时期,并加入了当时《新思潮》文刊的创作中。在其22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老年》,并于同年发表了戏剧作品《青年与死》。在第二年,芥川龙之介由于恋情关系导致人生观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产
生了厌世情绪,并借此创作了《火男面具》和《罗生门》,之后芥川的小说创作道路一片坦途,他一生共创作了150篇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位高产的作者。但是在其35岁时,其二姐家突遭大难,一家人先后去世,而此时的芥川就需要为二姐的高利贷四处奔波,导致其神经衰弱的症状逐渐加重,作为在创作了《续西方人》后自杀身亡,并在自杀时留下了《给老朋友的信》。在信中他再次对死亡和人性进行了探讨,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安,而人们也认为这些就是导致芥川龙之介自杀的主要因素。
二、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日本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曾经对芥川龙之介进行过评价,其称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低层阶级人民的良心、神经、眼睛、感官等提纯的结晶体。他的创作是集学识和才华于一身。而另一位文学评论家则称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企及的领域,他开创了日本文学的全新面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小说大部分是取材于日本本土的经典书籍内容,部分学者认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典籍的内容,虽然其小说具有着较大的渲染能力,并且语言犀利且简洁,不过也看出了他没有创新能力,对于效果的结构创建能力比较薄弱。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该类学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不应该被当做改写类的小说来看待,他对于典籍的依赖固然很重,但是还是应该看到他具有别人所没有的发现精神,在对典籍的拜读
过程中,芥川龙之介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宝贵东西,并将其写成小说,供后人瞻仰。芥川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只不过是将历史作为了外皮,其内部充满了芥川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感悟,是一类能够发人深省的创作方法。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被全世界人们所了解源于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的影片《罗生门》,其将芥川的小说内容直观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罗生门》这部电影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的,在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并且获得了1952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而芥川龙之介的名字也从此进入了国际文学殿堂。日本本国教科书中也将《罗生门》这部小说多次收录,同时欧美等国家也多将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集以《罗生门》来命名,可见芥川龙之介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之大。 三、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对于人性善恶的描写手法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属于短篇小说,其内容简短,语言也比较简练,但是在针对于其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时就可以发现,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善恶的描写鞭辟入里,对于人性的探讨十分深入,给后世的文学创作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一)对于死亡的描写
死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家都喜欢将其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放置在一定特殊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够让读者对于死亡有所感悟,并揭示生命在特殊状态下表现,借此拷问人性的善与恶。芥川龙之介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力主采用立体化的表现
手法,决绝利用平面的文字带给人们平面的认知,坚持以更加直观的方法,将小说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芥川的小说中对于人性的丑恶从来都不吝惜于笔墨,对于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予以全面的暴露和批判,而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核心主旨。不论是在《罗生门》中,还是在《竹林中》的创作上,芥川在对小说人物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自私与利己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罗生门》中,主人公内心在受到是饿死还是成为强盗的选择中摇摆,本来游离不定的心理却被一个老婆子的行为所打破,老婆子将死人的头发拔下制成假发进行贩卖,她的理由就是“不这样做就会饿死”。这一句话使得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彻底偏向了“恶”的一面,在扒光老婆子的衣服之后,他也用“不这样做就会饿死”这句话回敬了老婆子,彰显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极度理解心态,使得正义感在死亡面前显得那么的无力。而在《竹林中》这部小说里,共描述了三位主人公和四个证人的角色,他们7个人物共同描绘了一个杀人事件,但是证人的证词使得办案人员产生了迷惑,因为三个主要当事人对于案件的描述都是基于自身的想法进行考虑。女子将自己描绘成为一个原以为贞洁牺牲自己的人,并说自己杀了丈夫并希望能够自杀;强盗却将自己表现为一个“英雄”,慷慨的承认了自己杀人,并且对于女子的描述嗤之以鼻;而案件中的死者通过巫女之口传达出了另外一个“真相”的版本,就是自己是因为妻子被凌辱后不断不救自己,还妄想成为强盗的女人,因而愤恨自杀。在听完前两个人的描述后,人们
对于事件的真相本身就有所怀疑,但当听了被害者自己的描述后,人们不禁产生了被害人是否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案件的真相进行描述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得到答案的事情,其映射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将人性中的自私以免描述的淋漓尽致。 (二)对利己主义的描述
利己主义是人性中存在的阴暗面,也是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于这一思想的描述也是较为常见的。《母亲》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其少有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之一。其讲述的是敏子因为其年幼的儿子夭折,其在心情极度抑郁的情况下选择了搬离原有住处,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继续生活。但巧合的是,敏子的新房子邻居也同样是一对母子,敏子在生活中每每听到隔壁有婴儿的哭泣声就会感到非常难过。一天,当敏子与邻居家的女人相遇时,敏子诉说了她的过往,邻居女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但是在同情的背后也有着掩饰不住的洋洋自得。敏子在无法忍受念子之痛后决定再次搬家,不久后邻居女子寄来一封信,上面说她的儿子也不幸夭折来的,在看完信之后敏子陷入了沉默,但沉默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她便将目光转向了家中饲养的文鸟身上,并欣喜的拍手庆贺,将文鸟放飞。而此时,敏子的丈夫从妻子的笑容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刻薄和冷酷。从这一描写上就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准确把握,人性本身是非常矛盾的,当你遇到一个处境十分悲惨的人时,你会不自觉的流露出同情之感,但是由于自己没有遭遇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