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单元概要分析

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子.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成本单元的四课:

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

第二课.“了解土壤\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这方面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第三课.“肥沃的土壤\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及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通过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

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破坏着土壤.教育学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土壤.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单元概要分析

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1 / 5

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种植活动.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

“种植活动”虽然是条“隐线”.却意义深远.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栽种植物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描述.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正是考虑到“隐线”的重要性.在本单元中的每一课都提示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做好日记.不断提醒、激励学生将种植活动进行到底.教学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周期为1~2个月的植物去种植.如:油菜、蚕豆、辣椒、小西红柿、凤仙花、西瓜等.在种植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贵在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也是本单元的一个主要目标.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

在“认识固体”一课中.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手段.区分固体和液体.探究固体的自身特点.使学生对固体形成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和重量的不变.将学生对固体的认识引向深入.

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教材取材于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开展实验.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

“认识液体”一课研究的是液体的属性.即形态、密度、黏稠度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描述.认识一些液体的特点.懂得全面认识事物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研究液体的相互作用.即溶解、分离与混合等现象.引导学生遵照科学探究的过程需求.开展研究活动.发现液体间的相互作用所表

2 / 5

现出的液体属性以及液体的变化.

3.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该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关心天气和接受天气变化的事实.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导下改变衣着.以及在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下被迫地改变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关注天气、了解与认识天气变化的主动意识和行为.所以.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对天气以及气象变化总会有一些认识和了解.然而.这些认识大多数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层面上.未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记录.也未与随季节变化而导致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活动变化建立对应的关联.本单元正是基于此点.采用总——分——总的整体布局与逐渐引申的结构来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的变化.

其总——分——总的整体布局表现在先从讨论今天的天气情况人手.导引出天气预报和气象符号以及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为下一阶段测量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风向做好铺垫.而接下来的分则是教会学生如何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以及统计相关数据、寻找规律.其后.又在观测记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季节的特征.引导了解相对宏观的天气变化.

在逐渐引申方面.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的“气候与季节”与本单元首课“今天天气怎么样”遥相呼应.将某日的天气情况扩展到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同时.“今天天气怎么样”只涉及人的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而“气候与季节”还涉及到动植物的变化.并通过连续观察活动再一次扩展和延伸学生的视角.

综合整体布局与逐渐引申的结构.本单元围绕天气这个主题.分三层展开次级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现象.关心天气变化.

第一次级主题为天气与我们.即本单元首课“今天天气怎么样”.概要介绍天气的变化.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其主要内容为四个子项:其一.说明我们都关心天气变化.以导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其二.交流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认识气象符号.为第二次级主题的展开做好铺垫.其三.介绍古今预报天气的方法.激

3 / 5

发学生在第二次级主题活动中进行气象观测的兴趣.其四.承接第一子项的内容.将视角引向天气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为第三次级主题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次级主题为天气测量.其紧接第一次级主题活动中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用“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三课来指导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活动.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学生自制雨量器、风向标和风力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记录.希望学生通过长期观测.为他们了解气候变化做好经验储备.

第三次级主题为气候变化.该次级主题以“气候与季节”一课为载体.与第一次级主题遥相呼应.总括在不同季节里气候变化的特征.扩展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在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说明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方式.从而将季节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周期贯串起来.为学生以后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奠定基础.

由于本单元教学涉及到对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等气象要素的观测.需要客观天气条件的支持.所以.可以不必完全依次上“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等课.可针对天气情况.自主调整第二次级主题中教学活动的时间顺序.以便学生切实在实践中学会观测.此外.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季节特征.可将第五课调整至当地秋去冬来时上.

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单元概要分析

一、本单元主要建构依据: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观察与测量是收集证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这两个方法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的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这两种方法而言.观察是测量的基础.测量促使观察更加准确.因此.本单元从两个方面人手展开:

第一方面.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

4 / 5

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方法的基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观察是学生首选的、最便利使用自身感官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形式.所以.教材试图通过三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体会.其具体意图如下:

首先.观察不仅是视觉的.而是需要运用多种感官的.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将观察只等同于用眼睛看的偏误.其次.观察不仅是运用感官的.还常常是借助于观察工具的.第三.观察不仅可以单一地运用感官或工具.有时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工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是一种趣味.而且是一种科学素养;我们应该认真思索前人关于“观察、观察.再观察”论述的深刻含义.

第二方面.测量.此方面的内容起于观察.而又精准于一般的观察.教材虽然没有给测量下文字定义.但是.从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角度.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追求科学、客观的观察结果.将观察引向精确化、技术化.从而可以使其应用于描述、运算和比对等.促进学生逐渐学会规范地进行科学探究. 本部分从置疑我们的感官是否可靠开始.在学生多种力所能及的测量活动中.先研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测量工具.后研讨用什么测量工具能够测量什么.并进行实测练习.最后.指导学生将难以量化的对象大约地估算出来.试图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是深度观察所必须的、方式方法是丰富的.精确观察与模糊观察(估计)是可能的和有趣的.

5 / 5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概要分析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b9uv0y0xh41z4g1sgcd5uqa87qzsz016u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