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开卷)

考试时间:7/11周三 16:20-18:20 中等同学1.5h能做完 名词解释(4-6题) 论述题(2道)

一、基本原则

1、态度端正;全面复习,抓住重点 二、考试题型

1、名词(概念、范畴)解释 直接回答“是什么”就可以了 2、简要回答(简答)

完整回答“是什么”,简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 3、问答(论述)

完整准确回答“是什么”,深入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甚至回答“怎么办” 四、基本内容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

1

文化

“文化”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二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和;三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指文学艺术;二是指思想、精神(观念形态);三是指各种制度、风俗。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文化结构”的理论,进而发展为文化结构三层次说:一是物质文化(表层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中层文化);三是思想文化(深层文化)。从观念形态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内涵: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就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前后相继、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俗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阴阳五行”。这一时期,先是信奉天命神权的宗教世界观占统治地位,然后是“以德配天命”、“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继而是怨天尤人思潮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雏形期,具有较鲜明的人文意识,如孔子的“仁学-人学”。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进程的加快,思想文化领域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家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

秦汉时期是定型期,体现为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秦汉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制度、官僚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以及伦理规范,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化的基础。秦汉之后,秦汉思想文化风貌,成为后世遵循的楷模,秦汉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定型期。

宋明时期是强化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以及为封建政治服务的自觉性等特点。这一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影响整个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清代到“五四”是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征。这个时期有启蒙思想,也有因循守旧,排斥新思想、新科技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一个时期传播,但国粹派、全盘西化派也对它进行抵制。

“五四”到现今是复兴期,此时我们开始拥抱追赶世界文明。

中国文化的早熟

中国文明是一种“早熟”型的文明。受其影响,在以后的漫长时代里形成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都显示了“早熟”型文化的特征。因为,按照一般的观点,社会道德伦理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个人自我修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相融相摄,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关系和利益的统一,便是文化成熟的标志。而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正是实现了这一目标、具有这些特征的文化,因而是早熟型的文化。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层次分析也可以应用到文化上来。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周代,统治思想

2

中已引进了“德”范畴,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命,相信“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种观念,虽不能说反映了需要层次中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但至少可以看作是接近于第三层次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作为中国文化雏型期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它所强调的人我对等的关系(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推己及人;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为寇仇),道德修养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特别是其追求的圣贤理想人格,通过这一人格的完成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就不仅仅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第三层次),尊重的需要(第四层次),而且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五层次、最高层次)的形式和内容了。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家国同构是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中国社会在进入文明社会时,非但没有清算氏族制,相反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文明的发展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成为宗法制,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而家庭以至家族就成了联系家和国的中介。同时,在结构上,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庭的扩大。伦理政治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家国一体的结构,通过家庭(以及家族)这个载体,使个人与国家一致。这反映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家族政治化,另一方面是国家家族化,伦理政治的作用就在于此。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受封建社会的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财富再生产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家国同构的双向运动。受其狭隘性、实用性的影响,家庭和国家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对既存秩序的维护以及对伦理情趣的追求。而氏族制的脐带的存在,使手工业和农业始终紧密结合,把人们束缚在狭小的生产和生活圈子中,使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稳定地长期存在。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着一个延续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体和与之相应的官僚阶级。从阶段划分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大致可分为两段。从西周到春秋,是一种单纯的以宗法制度为基本原则的政治结构,具体表现为世卿世禄制。秦汉以后,则是以建立在宗法制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官僚制为基本原则的政治结构。战国时代则是从宗法制度的政治结构到官僚制的政治结构的转变时期。

君权至上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又一基本特征,具体表现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君权至上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君权高于神权。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古代,没有也不可能产生贵族分权的“共和制”或“神权”压倒“皇权”的“教皇制”。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诸特征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上述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说明了这种政治结构是一种以宗法制为基础,以宗族伦理为本位,以官僚制为骨架,以君权至上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结构。这种政治结构,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曾经起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到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它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成为新思想新观念成长的羁绊。

3

孔子的仁礼结合思想

在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观念已经动摇,反映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孔子感慨礼崩乐坏,痛心社会无序,希望恢复周代的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以及由这种制度而生成的社会秩序,依此安身立命。为了恢复周礼,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所讲的“礼”,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才是伦理规范,而“仁”则纯粹是一种道德观念和品质。它既包含多方面的情感原则,又构成人们复杂的心理要素。仁是属于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是一种最高、最美的道德品质。实现仁德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总纲。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

从政治作用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算是仁,才能实现仁。因此,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符礼,就体现了仁,可见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礼是道德的标准,仁是道德的属性,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不会做违背礼的事情。礼是具有强制性的客观的制度和规范,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是内心自觉,二者互为因果,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相结合,为维护宗法制社会制度服务。

从修养的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忠恕之道

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要使仁的美德保存于每一独立的人,同时,又要使个体之间相互贯通,以使仁爱精神充溢于人间,就必须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在孔子看来,这桥梁便是忠恕。他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从积极方面讲的,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结合,便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现了忠恕之道,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因而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从政治作用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孔子曾慨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是说,人如不具备仁的观念和品质,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仪制度和音乐。而且,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算是仁,才能实现仁。因此,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符礼,就体现了仁,可见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而仁则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礼是道德的标准,仁是道德的属性,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不会做违背礼的事情。孔子所谓“苟志于仁也,无恶也”的训导,不外是说仁能促进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更好地执行礼,这样,恶也就无从产生。可见,礼是具有强制性的客观的制度和规范,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是内心自觉,二者互为因果,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相结合,为维护宗法制社会制度服务。

孟子的仁政说

孟子在孔子仁爱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仁政说。仁政学说的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他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具体说来,要做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4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如果这样,天下还不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这就是孟子仁政说的最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主张实质上只有两点,即给每个农户“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在这个物质基础上,再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使天下归顺。这种主张是对孔子富民、教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将其制度化、计量化。不同的是,孔子富民、教民的主张,是在奴隶制下的安民政策,而且只是一个笼统的口号。孟子则是以地主阶级思想家的眼光,从维护地主经济出发,来安抚百姓,稳定小农经济的。很清楚,孟子的主张仅仅是以吃饱穿暖为目的。这是小农经济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最高理想,是小农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具体反映。

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与其民为邦本的思想密切联系。“民为贵,社稷为轻,君为轻”,是流传千古的孟子名言。孟子仁政学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王霸”、“义利”之辩。孟子是坚决反对战争、反对暴力的。他指责封建兼并战争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主张以仁义统一天下,治理天下。他明确提出“王”、“霸”的政治概念,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者是高尚的。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称尧舜”是讲王道,讲仁政,是从政治方面讲的。“道性善”则是讲人的本质,是从心理角度讲的。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说。

三纲五常

“三纲”二字最早见于《韩非子》,“三纲五常”连用,则是在董仲舒之后的东汉《白虎通义》中。不过,真正对三纲五常作了全面、系统论述的,还是董仲舒。因此,学术界一般将他看作三纲五常的始作俑者。

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阳尊阴卑,定位不易的理论,便是所谓“三纲”之说。“三纲”之说,意在为封建宗法家族制基础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提供理论根据。它以父子夫妇这种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建宗法制下的家庭制度为基础,以君亲、忠孝的联结为纽带,以移孝作忠为目的。通过移孝作忠的情感转移,实现家族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家庭制度与国家制度很自然地融贯为一,发挥着共同的功能:对臣民来说,“三纲”既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又是一种必须认真体验并付诸实践的道德修养。对君主来说,它既是要求臣民尽忠的权力,又是以此实行教化的义务。君主与臣民,规范与修养,权力与义务,就这样神奇地结为一体,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珠联璧合,社会的稳定便大大加强了。这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加强的内在要求。这种家庭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交融,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特点。

除了“三纲”之说,还有“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它是由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中提出来的。董仲舒强调“五常之道”,是要为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服务。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三纲”之说主要用于要求、约束臣民不同,“五常之道”所浸润、延及的范围,包括君主在内。当然,“五常之道”更是针对一般民众而发的。通过“五常之道”,董仲舒把君主与臣民都纳入共同的社会规范之中。“五常”面前,人格平等,使人们反躬自省,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通过对“五常”追求的自我完善,实现自己的“价值”,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从而使社会处于和谐之中。这体现了董仲舒思想着重整体利益,强调整体观念的特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五常之道”的倡导所决定,以重道义、轻功利为特征的董仲舒义利观应运而生。最能表明董仲舒义利观内容和特征的,莫过于《汉书·董仲舒传》里的两句话:“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起道不计其功。”

5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开卷)考试时间:7/11周三16:20-18:20中等同学1.5h能做完名词解释(4-6题)论述题(2道)一、基本原则1、态度端正;全面复习,抓住重点二、考试题型1、名词(概念、范畴)解释直接回答“是什么”就可以了2、简要回答(简答)完整回答“是什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b7en0fmjd6rgfk15sw18xzko02xoc00fy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