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思考
作者:汪红梅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7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新课改实施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实效性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也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文章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课程设置上应落实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三贴近”原则;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等。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实效性
[作者简介]汪红梅(1977- ),女,九江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九江33200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24-02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明确要求,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创新,以期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设置课程的实效性。改革后的课程是把“98方案”中规定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从2006级学生开始,我国高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历经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改革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如何呢?笔者认为,虽然其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研究者应不断针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这次重大改革,涉及一系列的调整与变革,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从课程体系来看,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且课程门数由7门减至4门,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然而,虽然门数有所减少,但教学内容并没有消减,教学要求也没有降低,而且重点更加突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组合的合理性、教育功能、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理论性等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得到了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同。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学方法改革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前提,针对先前教学方法呆板、手段单一、联系实际程度不够和吸引力较低等问题,新课程按照“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提倡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与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段,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努力推荐考核方法改革。与此同时,制作并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研发教育教学数据库,开通教育教学网站,有效促进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评价体系科学化,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培训,使任课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改革后的新课程,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如较为突出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课程,也表现在与中学开设的相关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课程重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教育的功效,但如果仅仅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没有一定的拓宽或加深,且若授课教师也没有把握好重复内容之间的关系,仅仅是简单地重复讲述,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实践性不够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实践教学正是体现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实践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加深对社会认识的良好机会。通过与社会的接触,他们将更好地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等诸多的教学内容,从而更自觉地拥护党的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然而,尽管2005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方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但实际教学却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时,而且理论课时的安排也是非常紧凑,教师也无法调整出课时进行实践教学,然而仅凭理论教学很难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课程实践性亟待加强。
3.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早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一些既定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他们常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着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生同样会把这种审视意识带到课堂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中,他们总是希望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挑战课本。然而,在目前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这种挑战意识被严重抹杀,因为当前的思想政治课论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仍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向学生灌输既定的内容。总之,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定论内容,并被动相信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因此,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4.理论与现实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要通过其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内容上多是论述真、善、美等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按照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和培养人,促使学生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期实现对现实的改造。然而,这种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过于理想化的内容和虚化了的德育目标与现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部分学生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否定和排斥。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在课程设置上落实实践教学。(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理论教学一般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重在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实践教学则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实践教学较为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学生比较容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特别强,他们更倾向、也更容易接受这种能调动他们主动性、体现他们主体性的实践性教学,而且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性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2)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贴近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理论内容,但这些理论又来源于实践,如果脱离实践教学,仅仅进行理论的阐释,给学生的只能是空中楼阁,但如果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就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由于实践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积极性,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程必定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当然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把学生对实践的兴趣正确引导到教学内容中,这种教学效果往往强于空洞说教,也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得以较好地落实,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明确实践主题、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培训、开展实践活动、总结交流提高。这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这五个阶段都扎扎实实地去落实,才能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虎头蛇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听取报告、主题论文写作、主题讨论或撰写观看影片感言等;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即参观访问实践教育基地、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
2.要真正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真正贯彻落实了“三贴近”原则,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直接面对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缺乏了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又怎么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因此,只有贯彻落实了“三贴近”原则,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到与时俱进,为现实生活服务。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生活,而总是脱离现实生活老生常谈,那么这些理论必然是学生不愿接受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可以回到现实中指导实践,所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也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把握现实,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才能够做到“三贴近”呢?笔者认为要把握“三贴近”的几点基本原则。首先,这三个贴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实际”本身就包括了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而“生活”既包括现实生活,也包括学生生活,其中“贴近学生”是“三贴近”的核心,因此在贯彻落实时就要把三者统一起来,而不能割裂。其次,要正确理解“三贴近”的内涵。贴近实际并不是把现实全部都罗列给学生,而是要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世情、国情、民情等进行介绍。陈述现实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