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
胆道系统阻塞时,胆汁的排泄受到阻碍而使胆红素返流到血液引起的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梗阻部位可在肝内或肝外,有完全性梗阻和不完全性梗阻。常见的病因有毛细胆管型肝炎,胆石症、肝癌、胆管癌、胰癌、胆道蛔虫症等。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
30岁以下以 肝细胞性黄疸为多见,而中年(40岁以上)有右上腹绞痛或黄疸史者多见为CBD结石阻塞性黄疸或肿瘤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进行性加重或有明显波动者应考虑到肝内外梗阻;阻塞性黄疸尤其是恶性梗阻性黄疸多见皮肤瘙痒,而肝细胞性则较少见。肝外阻塞性黄疸较深,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
TSB:阻塞性黄疸肝内梗阻一般少见>171 umol/L,阻塞性黄疸肝外梗阻可达256.2-513 umol/L,且少有波动;阻塞性黄疸AKP:肝外梗阻或高较明显,恶性梗阻更为明显;阻塞性黄疸ALT:梗阻性一般<5000U,而肝细胞性多>5000U;阻塞性黄疸严重时 粪胆原排出明显减少;粪便可呈陶土色。 任何原因,只要使 胆管受到阻塞,就会产生阻塞性黄疸 一是良性的病因,像是最常见的
(1)胆管结石或 胆囊结石石头阻塞了胆管,造成 胆汁无法排入 十二指肠。 (2)慢性胰脏炎病人形成胰头部假性肿瘤,从外而内压迫胆管。 (3) 胆管因发炎或手术后造成之狭窄。
(4)其他如罕见的 胆道出血,血块阻塞了胆管,造成黄疸;肝吸虫或误入胆道的蠕虫等。
另一是恶性的病因,如
(1)胆管本身或 胆囊的恶性肿瘤(胆管癌) (2)胰脏头部癌
(3)华特壶腹癌──即十二指肠乳头癌
(4)肝癌栓塞子堵住胆管─ 即所谓的黄疸型肝癌
(5)癌症病患胆管旁之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
临床症状: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因 胆盐在血中潴留刺激皮肤 神经末梢而多有搔痕。因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而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胆道阻塞后,肠道内缺乏胆汁酸、 胆固醇等,加以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临床上可表现为脂肪泻、皮肤黄色疣、出血倾向 、骨质疏松等,癌性阻塞者尚可出现Courviosier征。
诊断要点: (1)巩膜(白眼珠)和皮肤发黄,早期呈金黄色,中期呈黄绿色,晚期呈绿褐色甚至近于黑色。
(2)尿像浓茶样,系血中胆红素增高的原因。
(3)大便灰白色或呈白陶土样,乃因胆管受阻粪便不能被胆汁染黄造成。 (4)皮肤瘙痒,是胆盐沉积在皮下刺激末梢神经的结果。 (5)心动过缓,为胆盐刺激迷走神经所致致。
对于肝癌诊断已明确的患者,本病的诊断不难,肝癌患者出现皮肤、巩膜、小便
黄染,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或未见皮肤、巩膜、小便黄染,仅有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即可诊断。血中结合 胆红素显著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见 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为阻塞性黄疸;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以结合性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须与胆管癌、胰头癌、十二指肠壶腹肿瘤、肝癌鉴别
实验室检查:生化学和免疫学的癌瘤标志,如癌胚抗原(CEA)、 CA19-9、 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有助于癌性阻塞的病因诊断,但均非特异性。血液:血清转氨酶一般无明显增高,在伴有继发性肝细胞损害时可轻度或中度升高;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在完全性胆道阻塞时,可达510/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黄疸常呈进行性加深,但由壶腹癌所致者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有短暂的减轻。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胆固醇(胆汁酸和脂蛋白-X(LP-X)等均有显著增高。尿: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在胆道完全阻塞时,尿胆原可消失。
①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多,一分钟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40%;
②粪便中粪胆素减少(不完全梗阻时)或消失(完全梗阻时),致粪色变浅或呈灰白色;
③尿中尿胆原排量减少(不完全梗阻时)或消失(完全梗阻时),但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色深:
④血清碱性磷酸酶是胆汁淤滞指示酶,在肝内或肝外阻塞时,其活性均明显增高:
治疗:阻塞性黄疸选择恰当的术式:阻塞性黄疸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疾病,同时减少手术对机体的打击和干扰以及减少并发症。故手术应选择既能解决问题而又相对简单的术式,以尽力避免改变正常的生理、解剖。如阻塞性黄疸CBD结石尽可能行切开取石+T管引流,而不去首选阻塞性黄疸Roux-en-y或间置空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