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他人即地狱”-文档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他人即地狱”

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擅于以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的形式来阐述其哲学理论。与萨特处于同一时代的法国文学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曾对其评价道: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成功之处,“乃是把这种哲学运用于小说和戏剧,为小说和戏剧增加了分量,带来了反响。而反过来,小说和戏剧赋予存在主义在现代思想中一种不经这些作品体现便永远不会有的威力”①。

独幕剧《禁闭》是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剧作,也是最能体现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作品之一。萨特于1943年创作了该剧,1944年以《他人》为剧名刊载在杂志《弩》的第八期,同年在巴黎老哥伦比亚剧院首演时获得极大成功。《禁闭》是萨特所有剧本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作品。 《禁闭》中的地狱,被许多学者看成是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射,三个鬼魂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折磨也暗喻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然而《禁闭》并不仅是为了批判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戏剧的中心句“他人即地狱”可以有多种解读。 二

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看作其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将该原理解释为:“人首先是存在,与自己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②。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的自身的规定性。

“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而人的本质,即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天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

坚持无神论存在主义的萨特认为世间并没有人类本性,没有一个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存在。人首先是出生存在于世,而后由自我选择与社会规约,构成自己的特质与规定性。换言之,社会规约会影响人的自我选择,从而构造了人的自身本质和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人即地狱”的涵义,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由于同一种政治或文化的规训,以及旁人目光的压制羁绊,逐渐失去了自我的本相。每一个人因为不得不服从一种集体的规约,而丧失了自己生命的原始意义。

剧中的艾丝黛拉被关进地狱后,在屋子里到处翻找镜子,她说:“要是我不照镜子,尽管摸到自己,我也不能肯定我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伊内丝也回答说:“您算有福气。我从来没有从内心感觉到我自己。”此处的“镜子”可理解为对“他人目光与社会规约”的隐喻,说明习惯于生活在社会规约与群体羁绊下

的人们,已经丧失了自我感知与遵循自我本真意愿生存的能力。 剧中的加尔森更是一个活在他人目光下的囚徒,一开始他竭力隐瞒生前劣迹,想让另外两人相信他是一个英雄。当他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懦弱行径被抖露时,他却一直逃避现实,纠结痛苦于报社里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又迫切渴求伊内丝给予他正面的回应,觉得别人的肯定才能给他良心上的救赎和安宁。 这就正如萨特1965年以“他人即地狱”为题发表讲话时曾说:“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③。 三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过一个命题: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④。在萨特看来,人命定是自由的,自由是绝对的。尽管自由都是一定境遇中的自由,但任何境遇都不能限定人的自由。人一旦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他就享有绝对自由。

但萨特认为,这种自由只有在摆脱了与他人的联系时才能实现。“我”一旦与他人发生联系,“我”与他人之间必定有一方是作为主体的存在,而每个人都是在争求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主体地位会被失落,被异化为客体,为了恢复自己的主体地位,我同样会用注视来反击他人的注视,使他人客体化。

张国珍从萨特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来阐述“他人即地狱”时,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主客体的从属关

“他人即地狱”-文档资料

“他人即地狱”一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擅于以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的形式来阐述其哲学理论。与萨特处于同一时代的法国文学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曾对其评价道: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成功之处,“乃是把这种哲学运用于小说和戏剧,为小说和戏剧增加了分量,带来了反响。而反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a5gl56hkx8xzko02xoc4ddq3430jm00yd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