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课时 基本 信息 学校名称 时间地点 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 xxx xxx 授课类型 教学班级 授课教师 新授 四(x) xxx 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第一部分内容: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这个概念特别容易与第二部分内容声音的高低产生混淆,它与第一小节《听学 习 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内 容 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分 析 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总结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为后期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打下基础。 四年级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增强的同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发生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 情 进行知识的建构非常重要,这个年龄的学生对实验探究非常感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也现 状 有了一定的基础。 分 析 本节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会了音叉的使用,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要建立联系,对现阶段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重 点 难 点 理解音量的概念,知道音量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示。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预 设 的关系。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作用力越大,物体学 习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作用力小,物体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目 标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设 定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的意识。 教学策略设计
媒 体 资 源 方 式 方 法 电脑、投影、课件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提问-猜测-实验-记录-小结的探究过程,得出物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的结论。 课前预学 了解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激发探究声音的兴趣 课中探学 个体自学 造出强度不同的声音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合作展示 清楚认识同一个物体能产生强度不同的声音 合作探究 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强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教师导学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物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测评固学 总结回顾 课后拓学 三向拓学 知道公共场合注意控制音量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导情】
1.复习设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就用声音来玩个游戏。 2.拍桌子节奏游戏,教师展示,学生学习,一起表演。 3.交流:你发现游戏中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4.板书:3.声音的变化 【设计意图】
1.复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简单有趣且针对性强的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声音的主动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声音的变化,认识声音有强弱变化
学与教的活动 【区分强弱不同的声音】
1. 谈话:声音有很多变化,但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有大有小,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又叫声音的强弱。
2. 提问:你能让身边的物体产生不同强弱的声音吗?请你示范一下,并说出所用方法。 3. 学生两人一组操作,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让同一个物体产生强弱不同声音的方法。 4. 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5. 谈话:同一个物体能产生的声音有大小之分,声音大就是强,声音小就是弱(板书)。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6. 板书:强 弱 【设计意图】
1.通过广泛体验,认识声音有各种变化,但通过不同作用力的大小可以让同一个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探究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1.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有关呢?
2.猜测
3.讲述:我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音叉、铁架台、带线的塑料小球,请你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
4.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5.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6.学生实验并进行记录
7.实验汇报,引导学生认识振动幅度,得出物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板书: 强 大 物体振动幅度 弱 小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设问,不断推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关系的知识 课堂小结 提问:声音的强弱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教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