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人借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激烈地诅咒和否定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的旧世界,热烈向往“华美芬芳”“新鲜净朗”的自由新世界。凤凰自焚,象征着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凤凰更生,象征着新世界的诞生。同时也反映出新民主主义诗人期冀大破坏、大创造之后的新世界快速到来的浪漫主义想象。

(2)《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题材上,汲取中外神话传说为题材;

形式上,崭新的自由体和诗剧相结合的体裁,诗歌富于戏剧化特点;同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增加了戏剧色彩;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狂放的热情、大胆的破坏,张扬的个性和大胆的创造,体现了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

第六章

一、“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

20年代的新诗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尝试者——胡适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然而他的试验并没有超出宋诗与“诗界革命”的范围。

胡适真正走出“以传统反传统”的怪圈,是从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以后。 虽然《尝试集》仅仅是尝试,但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初步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成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和胡适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的沈尹默、新潮社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词化了的新诗”。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人也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新诗的探索。 在集体的努力中,早期白话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写实、白描、比喻、象征成为新诗最常用的手法,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在新诗的形式上,早期白话诗表现出鲜明的散文化倾向,不拘韵律平仄,根据感情起伏随意变换长短句式,舒缓自然。(如朱自清的《光明》、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胡适《尝试集》1920; 郭沫若《女神》1921; 湖畔诗人《湖畔》1922; 汪静之《蕙的风》1922;

湖畔诗人《春的歌集》1923; 冰心《繁星》《春水》1923; 宗白华《流云小诗》1923; 冯至《昨日之歌》1925;

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20年代初出现的浙江诗人群,因湖畔诗社和诗集而得名。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湖畔诗人于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并出版诗集(合集)《湖畔》。同年5月,汪静之出版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合集《春的歌集》。

- 16 -

湖畔诗人的诗作,内容大多为歌颂自然、爱情、友情,抒情主人公浪漫、纯真,诗风清新、自然,轻柔。

二、新诗规范化与前期新月派的创作

1、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在新月派的基础上,以《晨报副刊·诗刊》为阵地,于1926年创立的一个诗歌流派。 新月诗派在20年代现代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和地位。新月诗派主要人物: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胡也频、朱湘、卞之琳等人。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③形式上主张“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④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尝试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完成了为新诗“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以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和“三美”主张,在诗歌界掀起了一场新格律诗运动。

“新月诗人”——闻一多

生平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1920年开始写新诗,清华文学社成员。1922年7月赴美留学,专攻西洋画。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加盟新月派,1927年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国民党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任外语系主任,讲授西洋文学、英美诗歌、散文、戏剧等。1928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学系主任。抗战爆发后参加西南联大,辗转于西南各地。1946年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

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理论,是闻一多诗论的核心,它是针对五四以来诗歌过分直、露、随意的弊病而提出。(教材92-93页)

(1)音乐美:主要是指诗句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要求诗句的音节、音尺(顿、音步)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从而使诗在变化中保持整齐的形式,参差错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韵律感,具有音乐美。 (2)绘画美:主要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都是具有鲜艳色彩感的物象,使诗具有了绘画般的美感。 (3)建筑美:指诗的整体外形上应具有整齐规范之美,要求节与节、行与行之间要基本均匀整齐,虽不一定每行字数一样,但各行不可相差太大,以求视觉上整齐美观,即所谓建筑美。

闻一多的诗作

(1)诗集《红烛》,写于1920-1922,1923年出版。

内容:歌唱爱情;描摹、歌咏自然;个人矛盾与痛苦;爱国主义情感的抒发及美好未来的憧憬。 代表作:《太阳吟》《孤雁》《忆菊》《红烛》

(2)诗集《死水》,写于1923-1927,1928年出版。 内容:抒发爱国主义情感;表达对黑暗现实的诅咒。

代表作:《死水》《一句话》《发现》《我是一个中国人》《荒村》《洗衣歌》

3、新月诗人——徐志摩

1、生平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新月诗社发起人、主将。出身于富商之家,

曾就读于杭州一中、北京大学。1918年8月赴美学习金融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20年赴英留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次年转赴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兴趣转向文学创作。1922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

- 17 -

南京、上海、山东几所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1923年受到泰戈尔影响发起新月社,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飞往北京途中,飞机在济南失事身亡。

2、诗歌创作

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

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艺术上格调清新健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二是抒唱爱与美的追求。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1932;后期诗歌情况较复杂,大致三种诗:

A、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如《拜献》);

B、描写男女之间感情、戏逗、调笑,格调不高(如《别拧我,疼》);

C、大多诗作笼罩着伤感、失望、悲哀、颓唐的情绪,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3、艺术特色

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执着于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如《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连用。《再别康桥》中三次“轻轻的”回环反复。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如《沙扬娜拉》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如《秋月》《再别康桥》

四、新月诗人——朱湘

朱湘(1904-1933),自子沅,祖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1922年参加文研会,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济慈(John Keats,1795-1821 )”。1921-192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土曾短暂辍学),1927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因饱受歧视和家中经济困难提前于1929年末回国。1930年任安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辞职后卖文为生,入不敷出,1933年2月投水自杀。 著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和散文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理论杂感集《文学闲谈》等。代表诗作《葬我》《当铺》《采莲曲》等。朱湘的诗抒情优美,洋溢着浪漫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富于乐感,铿锵可诵。

六、象征诗派

李金发(1900-1976): 字遇安,号淑良,广东梅县人。1919年赴法国学习雕塑,就读于巴黎国家美术学院,

深受欧美文化影响。1920年开始写诗,受到法国象征派先驱波特莱尔的影响,崇尚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风,称其为“名誉老师”。1922年出版首部诗集《幻美集》。

绘画上受莫奈印象主义画风影响,画风又影响了诗风,1923年自选诗作编成《微雨》,寄回国内,在周作人等支持下,1925年出版国内首部象征诗集《微雨》。1927年出版《为幸福而歌》(主要是情诗)和《食客与凶年》。

1928年任南京美术学校校长,主办《美育》杂志,并亲手雕塑了孙中山坐像。 30年代回广东从事美术工作,并主办《现代》《小说周报》,坚持至抗战爆发。40年代为国民党政府工作,曾出任伊朗、伊拉克外交官,1949年以后定居美国。一生共写诗3百多首,因诗风怪异,被称为“诗怪”。

第七章

(转引自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

散文

曾朴:“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

- 18 -

鲁迅:“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小品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

朱自清:“五四”阶段散文创作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者,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漫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冼练,或流动,或含 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

总之,“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文体风格各异,成绩甚至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散文这一文体形式自由,易于掌握,作者数众。同时散文比起其他文体,在“化传统”方面做得较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20年代散文的几种典型文体

1、鲁迅的“论战体”散文(杂文); 2、周作人的“闲谈体”散文; 3、朱自清、冰心的“抒情美文”; 4、冰心的“小诗体”散文; 5、梁遇春的“随笔体”散文; 6、徐志摩的“自由体”散文;

一、鲁迅和“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即杂文。这是一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并成熟起来的“论

战体”散文文体,即杂文。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专栏,随后《新生活》《新社会》等一些进步刊物也随之开设“随感录”专栏,从而形成了一个“随感录”散文的作家群,他们大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

“随感录”散文(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反映,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且个性纷呈。

鲁迅的杂文是一种具有战斗性的文艺随笔,后来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其特点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因鲁迅“性喜疑人”,故而“语多刻薄??尽是诛心之论”。杂文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便道破主题,文字辛辣干脆,冷嘲热讽,如“匕首和投枪”,“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郁达夫语)。 杂文这一文体在鲁迅手里创造、发展、成熟起来,并影响了后世许多作者。

散文诗鲁迅又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1919年8-9月间就写下散文诗《自言自语》和《古城》等,尝试以散文体式表现诗意题材。《自言自语》与“随感录”式杂文的异同:

相同点:有感而发,言之有物;都是鲁迅这个时期的文艺散文尝试。

不同点:“随感录”是杂文,重时事、重评论,在内容上对种种社会问题进行艺术批评不允许虚构;而《自言自语》

是文学创作,重诗意、重抒情,尊崇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

《自言自语》和“随感录”式杂文都是鲁迅在散文艺术的两个分支上进行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 二、周作人等人的“言志派”散文

“闲谈体”散文即所谓“言志派”散文,风格“亲切机智,平和冲淡”,融知识、哲理、趣味于一体。其写法趣味均与传统散文不同,它以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美质加以创造,比之明人小品它多了现代人意识;比之理性的西方随笔它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又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它注入了中国风味的“闲适”调和剂。

“言志派”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集合叙事说理的成分于性情之中,追求情趣,传达人生情味,故令人回味。

周作人

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的代表,他将这种文体称为“抒情的论文”,因其亲切自然,又意味隽永,故可谓“富于艺

术意味的闲谈”。这种闲谈的妙处在于从“自我”出发,在平凡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意趣。平凡事物经其点染,便发生了魔术般的变化。因此有人说,在周作人的散文园地,常会使人觉得“蔬菜比玫瑰花还要红艳可爱”,有时“苍蝇比天地命运那类大题目更为有趣”,周文最可人之处就在于它那一缕幽隽的趣味,其中既有人生的况味,亦有内心的情趣。

周作人(1885-1967),原名魁寿,曾用笔名周遐寿,字启明,号知堂,人称中国小品文之王。

- 19 -

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之一,是在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又分出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散文作家。

周作人从翻译、评介外国文学作品走上文艺道路,留日时期曾与鲁迅合作翻译《域外小说集》,1918年1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论文《人的文学》,系统表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及文学主张,强调人性和个人价值。1921年参加文研会,起草文研会宣言,明确提出“文学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的现实主义主张。1921年6月发表《美文》,积极倡导艺术性散文。这些理论文章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周作人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分化,周作人思想陷入混乱,对“一切提倡不免有些冷淡”(《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但仍“不息地负起他的使命”(郁达夫),写了一些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并与鲁迅一道创办《语丝》,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1927年“四、一二”后,周作人终于对革命失去热情,成为“闭户读书”的隐士,开始鼓吹“超脱隐逸”生活态度,认为“苟且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闭户读书论》)对马克思主义由不相信、反对发展到谩骂、攻击。 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作人沦为汉奸,担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华北教育总署署长,伪东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日寇投降后被逮捕,判刑十年,1949年1月提前释放。

周作人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著述有:

(1)1928年以前,创作早期;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等散文集。

(2)1928年底-1937年,创作中期。著有《苦雨》《看云集》《夜读抄》《苦竹杂记》《苦茶随笔》《风雨谈》《艺术与生活》《知堂小品》《文载道文抄》《草木虫鱼》《瓜豆集》《知堂回想录》等散文集。

(3)1937-1945,创作后期。著有《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秉烛后谈》《书房一角》《立春以前》《苦口甘口》《如梦记》《过去的工作》《知堂乙酉文编》等散文集。

周作人散文的平和冲淡,不只是一种写作上的特点,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风格与人生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周作人的散文与众不同,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

《乌篷船》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然而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周作人用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又用生活的艺术来充实他的散文小品,这种将生活与艺术糅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使雅趣与野趣融合,便提炼出一种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这种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灵魂。《乌篷船》于娓娓絮语中,显示出“智者”的博识与理智,亲切通达,而无“卖智与炫学”之嫌。

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体。前者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比较积极,但后者更能显示周作人的创作个性,且影响也更大。

俞平伯、钟敬文、冯文炳

- 20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诗人借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激烈地诅咒和否定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的旧世界,热烈向往“华美芬芳”“新鲜净朗”的自由新世界。凤凰自焚,象征着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凤凰更生,象征着新世界的诞生。同时也反映出新民主主义诗人期冀大破坏、大创造之后的新世界快速到来的浪漫主义想象。(2)《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题材上,汲取中外神话传说为题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9zla11x4w7g2499hhu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