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潘先生在难中》:通过潘先生避难上海前后的行状,多侧面塑造了一个自私、虚伪、投机、苟安、卑琐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典型形象,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和心灵;

小说运用讽刺喜剧的手法,同情与讽刺兼备,辛辣而平静,暗发冷气,有鲁迅的犀利和尖刻。

艺术上,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融主观热情和见解于客观描写之中。结构多变,精于布局,结尾饶有余味(为军阀歌功颂德:“功高岳牧,威镇东南”)。

叶绍钧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小学教师倪焕之的命运,较完整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追求与遭遇。

倪焕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事业上追求“理想的教育”,在生活上追求“理想的爱情”。但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所有理想都碰得粉碎。最后投身革命,但又经受不了革命的曲折,终于在苦闷、彷徨、软弱、动摇中走完了自已的人生道路。小说通过倪焕之的命运展现了20年代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 小说标志着叶绍钧小说创作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倪焕之》结构前紧后松,并不十分成功,但在20年代长篇小说的起步阶段,它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可贵的是,《倪焕之》具有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为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增添了新的佐证。

冰心的问题小说

冰心是现代小说领域里,继鲁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 冰心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1)鲜明、强烈的时代气息。

(2)宣扬“爱与美的哲学”。小说中投射着感伤、忧郁的印痕,淡淡的忧愁,温柔的抒情和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

(3)小说一般没有曲折的情节和激烈冲突、渲染夸饰,结构单纯,常用对比手法,耐人咀嚼回味。 (4)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将率真自我和童真个性,自然地融于流畅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含蓄隽永的闺秀风范。

“冰心体”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冰心体”主要指冰心的文字风格,同时与她的爱与美的哲学分不开)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神学学士,“五四”新文学重要作家,文研会创始人之一。第一篇作品《命命鸟》发表于《小说月报》,其小说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创作中有明显的宿命论意识,有某种程度迎合了“五四”精神。

《命命鸟》锋芒直指旧礼教,反映一对仰光青年敏明和加陵的爱情故事。作家对他们纯洁的爱情和反抗旧礼教的行为给予热烈赞扬;但又让主人公在婚姻遭到家庭激烈反对时,竟在宗教的启示下双双投湖自杀,“好像新婚男女携手进入洞房那般自由、毫无一点畏缩。”

《缀网劳蛛》是早期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位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女子尚洁被丈夫误解、扎伤、并逼出家门的故事,对封建夫权思想进行了批判。

(三)乡土小说(也称“乡土写实小说”)

“乡土小说”是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现流派风范的小说。1923年前后在鲁迅影响下由文研会、未名社、语丝社的作家创作构成,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支。

“乡土小说”克服了“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乡土小说”作者多是来自乡村、寓居京沪都市的游子,他们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度农村的差异,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启迪下,以深沉笔触,回忆农村和童年。

“乡土小说”特点:题材上,集中表现乡村和农民命运;注重展示山川风物民风民俗,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文风大多质朴真切,隐含着乡愁意味;

- 11 -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

鲁 迅:《阿Q正传》、《风波》、《故乡》 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

许 杰:《惨雾》、《赌徒吉顺》 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黄金》 彭家煌:《怂恿》、《喜讯》 黎锦明:《出阁》

废 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母》 台静农:《烛焰》、《拜堂》、《红灯》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 又称为“浪漫抒情小说”、“自我写真小说”、“主观型叙述小说”、“情绪小说”或“情调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四个美学特征:

(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郁。作家多把小说作为“自叙传”,作品人物往往是作者的个人投影,注重个人生活体验,折射着作者的精神气质。小说喜用第一人称叙事,具有浓重的自我表现色彩。这类小说通过自我表现、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乃至自我赎罪,在经历上、气质上和个性上完成自我文学形象的塑造,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多余人”和“零余者”形象,如郁达夫笔下的“他”、于质夫等。

(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于宣泄和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和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和肉欲的苦恼),因而突破了传统小说以事件情节为结构的框架,实现了从“情节小说”向“情绪小说”的演变。显示出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

(3)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借鉴某些现代主义技巧。有的受弗洛依德泛性学说的影响通过梦境来发掘潜意识;有的表现人物的变态性心理;有的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不是“再现”而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观品性气质,如郁达夫的《青烟》等;有的采用意识流技巧,时空跳跃,潜意识的表现、奇特的联想等。

(4)五四浪漫抒情文学表现出20世纪中国特有的抒情主义,它虽然深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屠格涅夫的《初恋》等),但并不具有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原特征,它只是集中地抒写出感伤、忧郁和孤独的情调,以及民族危亡、社会崩溃的苦痛和反抗斗争的精神,张扬个性是它们的精神印记。这种写真式的抒情小说更新了传统小说手法,丰富了小说的体式,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家作品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迷羊》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长篇) 倪贻德:《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 叶凌凤:《菊子夫人》《姊嫁之夜》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 叶鼎洛:《前梦》《双影》 周全平:《梦里的微笑》 冯沅君:《隔绝》《隔绝之后》《慈母》

庐 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系列,如《南迁》、《沉沦》、《银灰色的死》中的“他”、

“伊人”、“Y君”,《茫茫夜》、《风铃》、《秋柳》中的“于质夫”等。突出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他们一方面深感自身的孤独与悲凉,强烈渴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爱情与友谊,另一方面,他们又因是弱国的子民,在异国他乡备受侮辱与轻慢,内心充满屈辱痛苦。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与冲突,使他们的心理出现变态。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敏感,孤傲而自卑,不甘沉沦而又无力自拔——是他们的共同性格气质。 这些“零余者”形象流露出民族觉醒时期敏锐的知识者审视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发出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强音。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12 -

(1)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发出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强音。

(2)鲜明地表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沉沦》中的“他”不堪忍受异族的侮辱和欺凌而投海自尽。《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我”与女工的友谊,表现出知识者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占有显着的地位。《沉沦》中的自渎、窥浴,《秋柳》《寒宵》中的宿妓嫖娼,《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畸恋、同性恋等。一方面是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东方古国名士风流影响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身处窒息时代而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表现。

(4)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的新体式,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浪漫抒情小说派。该流派主要特征是:自我的写真,感伤的抒情,散文的结构和流丽清新的文笔。

第四章 通俗小说

一、如何认识和评价“通俗文学”

因为通俗文学地位的不确定性,所以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概念一向比较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将其归属于“旧文学”,强调其“封建文学残余”的一面,而未能认识其由旧文学向现代性的新文学缓缓过渡的一面。事实上,通俗文学最终融入了新文学之中,成为新文学内部的通俗文学。

“五四”前后的通俗文学,尽管靠着大都会的经济市场,带头将文学变为商品,进行文学的复制式的批量生产,但在道德和文学观念上和文学形式的承传上,因其永远存在的滞后性,使之只能逐渐从旧传统的轨道脱出。并伴随着小说地位的崛起而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

二、民国旧派小说

鸳鸯蝴蝶派:即“礼拜六派”,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因擅长“卅六鸳鸯同命鸟,遗孀蝴蝶可怜

虫”模式而得名,繁盛于1912-1917年间。

《礼拜六》周刊:1914年创办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杂志。共出版200期,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 民国旧派小说代表:

言情派代表——徐枕亚《玉梨魂》; 谴责小说代表——李涵秋《广陵潮》; 社会小说代表——包天笑《馨儿就学记》;

这些旧派小说显示了某种过渡的性质,在表达“世变”、“人情”和运用小说形式方面,都显得滞后。而在发挥文化消费功能的同时,又暗暗地为新文学的产生准备了些许条件(如小说具有一些民主思想,引进了一些外国进步作品等)。

三、新文学迫使旧派小说向“俗”定位

鲁迅、胡适、茅盾等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否定;《礼拜六》与《小说月报》在读者争夺战中败退;旧派小说始转入市民社会下层,不得不向“俗”的方向发展;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雅俗分流、雅俗互渗的格局便形成了。

新文学读者:青年学生读者;旧派小说的读者:老年旧派读者; 20年代旧派小说的代表:

朱瘦菊(海上说梦人)《歇浦潮》、《新歇浦潮》; 毕倚虹《人间地狱》; 包天笑《上海春秋》; 张恨水《春明外史》;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近代狭义英雄传》;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生平及文学活动

郭沫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才华曾博得许多人赞扬;他的学术观点又曾引起种种不同看法,在达半个世纪

的政治风云中,他惹人注目的表现,也激起过褒贬不一的议论。其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特殊环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性。

- 13 -

1、童年时期

郭沫若1892.11.6出生于四川乐山沫水、若水相交汇处的沙湾镇,故笔名“沫若”。在家排行第八,称“八儿”,

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郭开贞”。

父亲郭朝沛,是精明的商人,善于经营、思想开明。母亲杜邀贞乃“零落的官家之女”,聪慧贤淑,擅长刺绣,偏爱诗歌,培养了郭沫若的诗趣。“影响我最深的当然是我的母亲。??假使我也算得一个诗人,那这个遗传分子确也是从我母亲来的了。”(《三叶集》)

1897年春,郭沫若入私塾,1906年,考入乐山县高小,1907年秋升入嘉州中学,打下坚实丰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学期间,接触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对旧民主主义制度产生了热切向往。又因不满于黑暗现实、参加反清、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因而三次被校方开除或斥退。

2、留学日本

1914年夏,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日语。次年,转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预科,1918年毕业后升入日本

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拟以医道“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切实贡献”,1923年3月毕业回国,在日共逗留10年。1922年,与安娜的长子“和夫”出生。 留日生活对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1)广泛接触各国文艺

(2)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

泛神论的主要观点——“本体即神,神即自然。”泛神论其实是披着“泛神”外衣的“无神论”思想 。郭的“泛神论”吸收了“万物皆神”的观点和张扬自我、大胆破坏、敢于否定偶像的精神,被周扬称为“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是个性主义之诗的夸张。”

3、20年代文学活动和《女神》的诞生

诗歌创作的爆发期(1919—1920年)

五四时期,身处异国的郭沫若感到“个人的淤积,民族的淤积,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创作欲如火山爆发,不可遏止。于1919—1920年之交,写下大量充满叛逆反抗和追求光明的诗篇:《凤凰涅磐》、《炉中煤》、《匪徒颂》、《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此后创作一发不可收,后结集为《女神》。

不久,又创作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等,猛烈抨击旧道德。1921.4郭沫若回上海四处联络同仁,不久返日。同年7月,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创造四巨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1-1922年间,郭沫若曾三次回国,国内的黑暗现实使他失望,在苦闷中完成了诗集《星空》。

1923年郭沫若携妻、子从日本回国,与郁达夫、成仿吾等陆续创办《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倡导积极浪漫主义,使前期创造社达到了全盛的时期。

此阶段,郭沫若思想驳杂,既有唯物史观,又同情无政府主义,诗集《前茅》是这个时期思想真实纪录。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而后回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与后期创造社及太阳社成员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有诗集《恢复》(1928)和《瓶》(1923—1928)。

4、流亡日本(在日本的第二个10年)

北伐失败后,1928.2郭沫若再赴日本。开始他在日本的10年流亡生涯,其间与安娜又育有三子一女。

在日期间,郭沫若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甲骨文、金文,取得了一定成果,写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郭沫若冒着危险,“弃妇抛雏”,从日本神户乘船潜回祖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5、在抗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烽火中

1938年,郭沫若出任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此间著有反映抗战的诗集《战声》和《蜩螗集》 。

抗战结束后,郭沫若积极参加民主解放运动,政治热情不减,直至全国解放。此间创作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

1945年应邀访问苏联,写下《访苏纪行》。同时有回忆录《洪波曲》。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文化部长,政务院副总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 14 -

建国后的作品有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潮汐集》、《长春集》、《骆驼集》、《东风集》、《郭沫若诗词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以及学术专著《奴隶制时代》、《李白与杜甫》,1958年与周扬选编大跃进民歌集《红旗歌谣》等。

二、诗歌创作

1、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它由三辑(共56首诗歌)组成: 第一辑——《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第二辑——《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30首;

第三辑——《日暮的婚宴》《新月与白云》《上海印象》《晚步》《密桑索罗普之夜歌》等23首小诗; (1)《女神》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思想特征(略);

(2)《女神》的主要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炉中煤》;

大胆的破坏、创造、叛逆精神,如《凤凰涅槃》《天狗》; “自我”的颂歌,如《天狗》、《湘累》、《春潮》; 崇尚自然、赞美劳动,如《地球,我的母亲》; 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如《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

(3)《女神》的艺术特点:

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雄奇奔放的风格; 具有无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抒情主体; 诗歌形式上的绝对自由和绝对自主; (4)《女神》无可替代的文学史地位:

开白话诗先河,开一代诗风。

周扬:“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

《女神》称得起是第一部伟大的新诗集,它是号角,是战鼓,它惊醒我们,给我们勇气,引导我们去斗争。”(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臧克家:“它出现在1921年的诗坛上,真好像暗夜里通红的火把,幕天中雄伟的号角,它不但一鸣惊人地给作者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它也扩大了新诗的影响,巩固和提高了新诗的地位。当时的青年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它里面吸收了奋斗的力量,对于一般新诗的作者,它成为模拟的范本和走上创作道路的指路碑。”(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

2、代表诗作:《凤凰涅槃》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斯”,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中国即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国》云:“凤凰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全诗由6段构成,共240多诗行:

1、序曲 2、凤歌 3、凰歌 4、凤凰同歌 5、群鸟歌 6、凤凰更生歌

《凤凰涅槃》

1、序曲——渲染凤凰自焚前的气氛。描写凤凰唱着哀歌衔着香木往来于除夕将尽的空中。 2、凤歌——雄鸟自焚前的慷慨悲歌。 3、凰歌——雌鸟忧伤哀婉的泣诉。

4、凤凰同歌——共同诅咒宇宙、人生,对现实的决然否定。

5、群鸟歌——通过群鸟(象征反动统治者和文人)的刻画,衬托凤凰的超然和勇气。

6、凤凰更生歌——凤凰在熊熊烈火中获得新生,凤凰起舞和鸣,新鲜、芬芳、和谐、自由、光明。象征新世界的诞生。

(1)《凤凰涅槃》思想内容

切向往。

《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充满破坏欲和创造力的时代颂歌,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

- 15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潘先生在难中》:通过潘先生避难上海前后的行状,多侧面塑造了一个自私、虚伪、投机、苟安、卑琐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典型形象,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和心灵;小说运用讽刺喜剧的手法,同情与讽刺兼备,辛辣而平静,暗发冷气,有鲁迅的犀利和尖刻。艺术上,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融主观热情和见解于客观描写之中。结构多变,精于布局,结尾饶有余味(为军阀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9zla11x4w7g2499hhu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