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

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

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

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

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 鲁迅创作总字数约1000万字。

二、鲁迅的小说

《呐喊》出版于1923年8月,共收录1918.4-1922.10创作的小说14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出版于1926年8月,共收录1924.2-1925.11创作的小说11篇: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鲁迅小说创作目的: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

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喊·自序》)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要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殚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呐喊·自序》)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重点作品分析:

1、《狂人日记》(1918年4月)

(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 (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

(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

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1921年)

《阿Q正传》成因:《晨报》“开心话”栏目的设立与孙伏园上门索稿;族中人物行为提供了某些原始素材;“阿Q影像”的由来已久——对国民性的思考; 阿Q形象:

- 6 -

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弱点;

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

(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 (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 (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

阿Q精神的产生: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又有着久远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 (3)轻讽意味;

3、《伤逝》(1925年10月)

(1)《伤逝》的写作背景 (2)子君、涓生形象及其意义; (3)艺术特色:

采用独特的“手记”形式,以涓生的第一人称和独语式抒情语言方式,强化了小说低沉、舒缓、忧伤的情感基调;

小说具有鲁迅小说少见的浓郁的抒情风格,语言追求诗化,一些抒情语句的反复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将情感层层推进;

《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

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又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现代白话小说这一形式在鲁迅手中开始起步,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

1、 开拓新的文学题材领域: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注意到文学题材、主要是表现对象的变化:“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

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才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总退却·序》)

30年代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的人们,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创造人物刻画新模式:

(1)注重“画灵魂”,不仅写出人的生存境遇的不幸,更侧重精神状态的传神描写——“画灵魂”; 3、创造现代小说两大基本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如《示众》《祝福》《药》等)

(2)“离去——归来——离去”的归乡模式;(如《故乡》《祝福》《在酒楼上》)

(二)“格式的特别”——

- 7 -

《孔乙己》中,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是小说叙述的核心,孔乙己的自命清高(自我价值判断)与他人眼里的实际地位(充当无聊生活笑料),形成巨大的反差,集中反映了知识分子地位和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 小说故事由三层环形结构组成:

第一层:孔乙己是一个“被看”的角色,酒客们是“看客”;

第二层:小说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店里的小伙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此,他以一个旁观者(看客)的身份,同时观察和描写孔乙己的可悲可笑与看客的麻木残酷(被看);

第三层:而在小伙计的背后,还隐含着“作者”的冷静旁观,从而构成小说复式的“看—被看”的结构模式。

2、多样性。

(1)将诗歌、戏剧、散文、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多种因素融入小说;(如《伤逝》、《故乡》的诗化因素;《兔和猫》、《鸭的喜剧》中的散文因素;《起死》中的戏剧因素;《狂人日记》中的医学、心理学因素;)

(2)表现上的含蓄、节制和简约、凝练的语言;鲁迅:“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3)多种人称、角度以及叙事方式在小说中的使用。

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1、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自传性散文集,写于1926.2——1926.11之间,总计收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10篇。

《朝花夕拾》散文目录

(1)《狗、猫、鼠》 1926.2; (2)《阿长与〈山海经〉》 1926 (3)《二十四孝图》1926.5; (4)《五猖会》 1926.5; (5)《无常》 1926.6;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 (7)《父亲的病》 1926.10; (8)《琐记》 1926.10; (9)《藤野先生》 1926.10; (10)《范爱农》1926.11;

注:(1)(2)写于北京寓所;(3)(4)(5)写于流离 之中;(6)(7)(8)(9)(10)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

(1)《朝花夕拾》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特征

《朝花夕拾·小引》“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

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立刻幻化,转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眼前一闪烁吧。”

(2)《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A、回忆故人故事

《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中,除了夹杂一些针砭时弊的议论外,几乎全是回忆旧事。

- 8 -

《朝花夕拾·小引》:“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B、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云的折光

散文中记述了充满各种矛盾和风波的大家庭、绍兴民间赛会及演戏的盛况、黑暗社会的炎凉世态;骗钱害命的庸医、南京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日本不平静的留学生涯、以及“骨子里依旧”的辛亥革命和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一定程度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鲁迅追随时代步伐的履痕。(《五猖会》《琐记》《无常》《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C、抨击封建教育、封建伦理道德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还反映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身心的禁锢和残害,百草园的欢乐气氛和三味书屋的严厉压抑成为鲜明的对比,鲁迅借此批判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

《二十四孝图》对封建卫道者激励宣扬的“ 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割股疗亲”等所谓纯孝的典范人物,提出道德质疑和批判。

(3)《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1)散文中杂糅着杂文笔法——回忆的温馨和战斗的火花的交织; (2)情感复杂——欢快与怅然、温馨与伤感、幽默与悲愤的交融;

《无常》节选:人民之于鬼物,唯独与他最为捻熟,也最为亲密??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讽刺所谓“教育界公理维持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阴间的神往。??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怨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然而虽说是“下等人”,也何曾没有反省?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陈西滢在《致志摩》中骂鲁迅的话)无常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 (在回忆旧事中,借题发挥,抒情写意,针贬时弊)

2、“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散文诗集《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23篇(不包括题辞),写作时间为1924.9——1926.4;写作地点:北京,全部作品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

《野草》成因:“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伙伴的分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独自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了一本,谓之《野草》。”(鲁迅《自选集·自序》 )

(1)《野草》社会背景和鲁迅思想特征

《野草》的写作时间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初、中期,南方各省革命运动已蓬勃展开,而北方仍暂处低潮。鲁迅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封建战士,一方面仍然坚持战斗,另一方面也难以遏制地产生了孤军奋战的孤独、迷茫、苦闷和失望情绪,甚至感到空虚和绝望。

鲁迅自己评价:“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后写出来的。”(《给萧军的信》)《野草》

“大半是废弛的地域边沿的惨白色的小花。”(英译本《野草·序》 )

鲁迅当时的思想特征:政治上不停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思想上却不可遏制地出现了苦闷和消极的情绪,既不能摆脱怀疑和悲观,也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

(2)《野草》的主要内容

A、否定黑暗现实,向往光明理想,代表作《秋夜》、《好的故事》、《淡淡的血痕中》

B、剖析“病态国民性”,批判奴隶哲学和骑墙派的处世哲学;代表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 C、解剖自我灵魂,袒露思想上的悲观、孤独、失望和矛盾情绪。代表作《过客》、《希望》、《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

- 9 -

(3)《野草》的主要艺术特色

诗的情绪和诗的意境——鲁迅的散文诗情感浓烈,构思新颖,哲理性强,形神兼备,注重诗的意境的营造。 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鲁迅的散文诗不同于杂文写作,更多是通过象征比喻的手法,将客观事物人格化、主观事物形象化,曲折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

鲁迅散文诗的语言凝练、犀利、形象,具有音乐性和色彩感,且能根据内容需要富于变化。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鲁迅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地位; “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

西洋小说的引进,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 小说新人涌现、作品迭出、读者众多,加速了小说地位向文学中心地位的游移。

二、 “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

(一)“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

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

(二)“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

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1918—1920间,极盛于20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药》 俞平伯:《花匠》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隔膜》、《苦菜》、《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 许地山: 《命命鸟》、《商人妇》 《缀网劳蛛》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杨振声:《渔家》、《贞女》 胡适:《一个问题》 冰心:《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分》、《微笑》 王统照:《沉思》、《湖畔儿语》、《黄昏》、《刀柄》、《生与死的一行列》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叶绍钧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是“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短篇小说创作最

有成就和特色的,是描写城镇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小城镇教育问题,暴露了教育界的黑暗与腐败。

- 10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9zla11x4w7g2499hhu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