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注意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敌害生物变化情况,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是造成水质变化和大鲵发生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现池水中浮游生物量较多时,要及时处理,并且进行消毒。

(3)饲养管理

由于大鲵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因摄食、消化和吸收的差异,故个体大小差别显而易见,这种差别将日趋加剧。因为大规格的大鲵摄食强度大。摄食量大,其生长快;而小规格的大鲵抢食能力差,摄食量少,生十日趋缓慢。因而同一池的大鲵出现个体大、中、小分化,为了避免弱肉强食,必须进行大鲵分级分池饲养。 6.2.4大鲵的繁殖

大鲵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成活率不高,这是大鲵不能很快自然增殖的原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目前尚未发现自然交配产卵的情况。繁殖是通过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或模拟生态环境条件下自然交配繁殖。

(1)种鲵的选择:用于人工催产的种鲵必须为性成熟个体,选择雌雄健壮无伤,腹部膨大而柔软,用手轻摸其腹部有饱满松软之感,此鲵腹内卵已成熟,可作人工催产用。成熟的雄鲵,其泄殖孔周围不但有突起的乳白色小点,而且泄殖孔周围桔瓣状肌肉凸起,内周边红肿明显可见,催产后能挤出精液。

(2)亲鲵的雌雄鉴别:雄性亲鲵生殖孔略小,呈椭圆形,生殖孔内侧有规则的白色细小颗粒,多数生殖孔周围外凸,形成椭圆形的肌肉隆起,生殖季节性腺发育好的雄鲵更为明显。雌性大鲵的生殖孔小,多为圆形,生殖孔内缘无白色颗粒物,生殖孔外缘平滑,无肌肉隆起

31

特征,生殖季节成熟度好的亲鲵腹部明显膨大,柔软而有弹性。

(3)人工催产:将种鲵放人光线暗弱的拱洞水池内,水深为30cm一40cm,池底铺设洗净的小卵石,水质清洁透明。催产激素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素类似物(简称LRH-A ),其用量:HCG为20mg-40mg或157IU/kg-217IU/kg;LRH-A为26 ug/kg - 192 ug/kg 。两种激素可以混用或单用。注射激素水溶液的量以0.5mL/kg一1.0mL/kg计一算,注射部位在后背侧肋沟间进针,进针深度以穿过肌肉层为宜。

(4)人工托卵和受精:注射催产素的大鲵,约在4天一9天产卵或排精,以4天一5天内产的卵质量为好,当雌鲵开始产出卵带时,随即用布蒙上雌鲵的眼睛并轻轻放人布担架内,然后用左手将其尾部向上稍稍提起,右手轻托卵带,让卵徐徐自然托人盆中。当盆中有一定的卵带后,即要抓紧时间,轻压雄鲵腹部挤取精液,略加3mL一5mL水稀释后与卵带混合,轻轻摇动使其精卵充分结合。5分钟一10分钟后,再加少量清水,过15分钟一20分钟后换水两次,即可分盆进行孵化。

(5)人工孵化方法和管理:将受精卵分放在盆内静水中,每盆装50粒一100粒。水质要清新而无泥沙,每天换水3次一4次,换水时动作要轻,不宜振动,以避免卵粒浮动易使卵子破裂,造成胚胎死亡。此外,分阶段采用防水霉药物浸洗卵胚3分钟一5分钟,防止水霉病的发生。根据大鲵的畏光习性,孵化盆宜放在阴凉,光线暗弱的地方。

在孵化过程中,根据大鲵卵径大、孵化时间长的特点,采用微流水增氧和静水充氧孵化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在水温14?一25.5?的条件下,历经33天一40天孵化。其孵化率可达56.5 %。刚

32

孵化出幼体的全长约2.9cm,体重约0.3g,口部未开,不能进食,幼体发育的营养仍靠吸收卵黄,从孵化至卵黄耗尽大约需时30天左右,在此期内不必投放饵料。

(6)模拟生态环境条件下自然交配繁殖:种鲵在模拟生态环境条件下,九月份可自行交配产卵于洞穴中,产卵后的雌鲵离开洞穴,由雄鲵护卵孵化,历经33天一40天孵化。孵化出幼体的全长约2.9cm,体重约0.3g,口部未开,不能进食,幼体发育的营养仍靠吸收卵黄, 30天后幼鲵开口,可以转移到育苗室中进行人工饲养,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

(7)幼鲵的饲养:幼体孵化之后已到冬季,气温和水温逐渐下降,为了提高成活率,幼体需在水温10?一20?的室内饲养。孵化出膜30天以后的幼鲵即开始摄食,但消化功能较弱,可饲喂红虫、蚊蝇、水蛆等。此时,幼鲵一般全长4.5 cm一4.8cm,体重0.5g一0.8g。经过56天左右的饲养,幼鲵全长可达4.9cm一5.7cm,体重1.3g一2g,这时可加喂小虾、水生昆虫、蛆等饵料。1龄幼鲵全长达12cm-17cm,体重31g。在饲养幼鲵中,每天换水1次一2次,保持水质清新是幼鲵成活率高的重要因素。当幼鲵全长l0cm,体重20g以上时即可转入2m

2

左右的池内饲养,每池可放养10尾,水深20cm-30cm,除投放鲜活小动物外,也可在傍晚饲喂牛羊肉碎片。 6.2.5 大鲵常见病防治技术

(1)腐皮病

人工驯养大鲵的水质易受污染,水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当大鲵因擦伤或互相咬斗或其他原因身体受到创伤时,病原微生物易

33

乘虚而入,引起病变。

患病初期,患病部位皮肤粘液减少,出现红色小点或斑点状,周围组织充血发炎,继而形成疮样病灶,病灶处常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肌肉坏死,可见骨骼和内脏,病鲵食欲减退或不摄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不久死亡。

治疗 病鲵池用强氯精0.3-0.4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对病鲵先用10-20克/立方米一洗安浸洗半小时以上,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溃疡灵或其他消毒软膏涂敷患处,每天1次,对病情较重的大鲵每公斤注射青霉素8万-10万单位,注射次数依病情而定。

(2)大鲵线虫病

有时可寄生于体表引起皮肤肌肉和胃肠壁粘膜发炎溃烂以至其他病菌入侵。线虫大量寄生时,掠夺鲵体营养,给病鲵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防治 将发病后所有大鲵移出,病鲵隔离并用医用碘酒或1%高锰酸钾涂抹患处并投喂适量驱虫药。

(3)消化道感染

此病主要是由于饵料变质、水质恶化或大鲵误食变质饵料引起的。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肛门红肿,腹部膨胀,严重时胃肠纤毛上皮脱落坏死,胃肠道内大面积充血出血,最终可导致死亡。

预防 投饵间隔期不宜过长,投饵时应将未吃完的残饵清除干净,以免饵料变质,引起水质恶化,在夏季高温时尤应注意。另外,经常

34

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

35

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注意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敌害生物变化情况,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是造成水质变化和大鲵发生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现池水中浮游生物量较多时,要及时处理,并且进行消毒。(3)饲养管理由于大鲵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因摄食、消化和吸收的差异,故个体大小差别显而易见,这种差别将日趋加剧。因为大规格的大鲵摄食强度大。摄食量大,其生长快;而小规格的大鲵抢食能力差,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9ypk17occ4ddq3430jm4g4gh0kzl900yg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