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企业管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_第章习题答
案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连使得相互连接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见,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壹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能够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方案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5.2转发器、网桥和路由器均有何区别?
答: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于的层次不同。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于网络层之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壹般且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壹个网络。路由器其实是壹台专用计算机,用来于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壹般讨论的互连网均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5.3试简单说明IP、ARP、RARP和ICMP协议的作用。
答:IP:网际协议,TCP/IP体系中俩个最重要的协议之壹,IP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成IP地址。
ICMP: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注:ICMP协议帮助主机完成某些网络参数测试,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方案差错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方案,但它没有办法减少分组丢失,这是高层协议应该完成的事情。IP协议只是尽最大可能交付,至于交付是否成功,它自己无法控制。
5.4分类IP地址共分几类?各如何表示?单播分类IP地址如何使用? 答:IP地址共分5类,分类情况如下所示: A类0NetidHostid(24比特) B类10NetidHostid(16比特) C类110NetidHostid(8比特) D类1110组播地址 E类11110保留为今后使用
IP地址是32位地址,其中分为netid(网络号),和hostid(主机号)。根据IP地址第壹个字节的数值,能够判断IP地址的类型。
单播分类IP地址用于表示主机的网络连接。
5.5试说明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俩种不同的地址?
答:网络层及之上使用IP地址;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硬件地址。IP地址于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于MAC帧的首部。于网络层之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
于IP层抽象的互连网上,我们见到的只是IP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进行选路。于具体的物理网络的链路层,我们见到的只是MAC帧,IP数据报被封装于MAC帧里面。MAC帧于不同的网络上传送时,其MAC帧的首部是不同的。这种变化,于上面的IP层上是见不到的。每个路由器均有IP地址和硬件地址。使用IP地址和硬件地址,尽管连接于壹起的网络的硬件地址体系各不相同,但IP层抽象的互连网却屏蔽了下层这些很复杂的细节,且使
我们能够使用统壹的、抽象的IP地址进行通信。
5.6简述以太网主机何时如何通过ARP查询本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
答:本地主机和目的主机通信之前,先判断目的主机是否于本地网络上,如果不是,则要将IP包先发给本地路由器,此时如果本地主机不知道本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则广播发送壹个ARP请求报文询问,路由器收到后发送ARP响应报文告知自己的物理地址,本地主机收到ARP响应后再真正发送目的地址为目的主机的IP包给路由器,由它进行转发。
5.7试辨认以下IP地址的网络类别:
(1)138.56.23.13(2)67.112.45.29(3)198.191.88.12(4)191.62.77.32 答:(2)是A类,(1)和(4)是B类,(3)是C类。
解题思路:A类地址以1-126开始,B类地址以128-191开始,C类地址以192-223开始。 5.8IP数据报中的首部检验和且不检验数据报中的数据,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
答:于首部中的错误比于数据中的错误更严重。例如,壹个坏的地址可能导致分组被投寄到错误的主机。许多主机且不检查投递给它们的分组是否确实是要投递给它们的。它们假定网络从来不会把本来是要前往另壹主机的分组投递给它们。有的时候数据不参和检验和的计算,因为这样做代价大,上层协议通常也做这种检验工作,从而引起重复和多余。因此,这样做能够加快分组的转发,可是缺点是数据部分出现差错时不能及早发现。
5.9当某个路由器发现壹数据报的检验和有差错时。为什么采取丢弃的办法而不是要求源站重传此数据报?计算首部检验和为什么不采用CRC检验码?
答:之所以不要求源站重发,是因为地址字段也有可能出错,从而找不到正确的源站。 CRC检验码需要使用多项式除法,逐站使用代价太高。数据报每经过壹个结点,结点处理机就要计算壹下校验和。不用CRC,就是为了简化计算。
5.10于因特网中分片传送的IP数据报于哪儿进行组装,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答:于目的站组装,这样做的优点是: (1)路由器处理数据报简单些;
(2)且非所有的数据报片均经过同样的路由器,因此于每壹个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
(3)也许分组后面仍要经过壹个网络,它仍要给这些数据报片划分成更小的片。如果于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就可能会组装多次。
5.11假设互联网由俩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第壹个局域网上某主机有壹个400字节长的TCP报文传到IP层,加上20字节的首部后成为IP数据报,要发向第二个局域网。但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50字节。因此数据报于路由器处必须进行分片。试问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要传送多少字节的数据?
答:进入本机IP层时TCP报文长度为400字节,进入第1个局域网IP数据报长度为400+20=420B;于第二个局域网,报文要进行分片,已知最长数据帧的数据部分只有150B,由于3*130<400,所以共分成4片,故第二个局域网向上传送400+4*20=480字节(TCP报文长度+4个IP首部长度)的数据。
5.12壹个数据报长度为4000字节(包含固定长度的首部)。当下经过壹个网络传送,但此网络能够传送的最大数据长度为1500字节。试问应当划分为几个短些的数据报片?各数据报片的数据字段长度、片偏移字段和MF标志应为何数值?
答:4000-20=3980字节。3片;
第壹片:数据字段长度1480、片偏移是0,MF是1;
第二片:数据字段长度1480、片偏移是185,MF是1;1480/8=185 第三片:数据字段长度1020、片偏移是370和MF是0;1480*2/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