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 每一个学生提供参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女子 与音乐活动的机们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比 会,在活动中培养赛的优胜者敬酒。同学们,我们 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就去参加一次火把节吧! 合作意识。 2、巡回指导学生。(可以利用课1、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设 前集体舞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计火把节上的表演形式。 一跳等。) 2、各小组展示。 3、彝族舞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 是许多人一起表演。让我们随着3、女同学拉起一个内圈,男师生共同舞蹈构成欢快、热烈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同学拉起一个外圆,老师和一幅热情奔放的画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几个同学在圆心甩红绸,以面,体现了和谐的4、小结本环节。 示篝火。随《阿西里西》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向伴奏边唱边舞。 上的精神面貌。 四、结束语: 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侗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壮族的《刘三姐》等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各表演片断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下节课老师会陪同学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让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 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技 能: 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思想: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课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重点: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法: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导入新课。 二 、二 进入新课
(一) 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盘王节和长鼓舞) 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羽调式
3)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 (四)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二部分主题
3) 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4) 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三 总结: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