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逸的南国风》
【设计者】
【教材】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 第五节
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年级:高一年级
一、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音乐知识,在欣赏音乐时,引学生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
知与体验,并设计出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分组讨论的方式,引
领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将利用音频、视频欣赏、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等形
式充分挖掘学生求知欲及学习潜力,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更生动高效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生成性与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 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飘逸、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其中一首或两首南方民歌,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师生互动,即兴创作的环节,鼓励、培养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和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尝试进行民歌创编活动。
五、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
1、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材,从人们熟知的影视剧作品的背景音乐入手,通过欣赏找出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加深对南方民歌音乐特征的理解。
1
2、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示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民歌的听赏活动中做铺垫。
3、通过跟唱、模唱,以及教师范唱等教学形式,给学生更加直观和亲切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在形成民歌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4、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将自己通过不同渠道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问 (二)新课导入
1、教师范唱《蝴蝶泉边》。设问:请从歌曲的歌词内容、旋律特征辨析它属于哪个地域的民歌?
2、学生回答
3、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三)新课教学
1、感受南方民歌的地域特征
(1)师:请同学们跟随音乐的脚步前往美丽又神奇的——云南的弥渡,去感受它的音律跳动。
(2)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①设问:A: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 B:歌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c:歌曲旋律有何特点?
②学生讨论、回答
③教师点评: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采用了比兴(托物言志)的手法,暗示着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也有呈现。
④再次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起—平—落。
⑤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弥渡山歌》,引导学生感受山歌节奏较自由的特点。
(3)知识归纳: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是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分析、以及与中原民歌风格的反差对比来
初步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认识民歌的地域特征。)
2、感受南方民歌的语言特点
(1)师:接下来我们要去另一个美丽的地方——浙江。浙江是吴越文化的重
2
要发祥地,有
着十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它的美如一首诗,不必华丽言语就可道出那沧桑背后的风韵;它的美如一幅画,不必浓墨重彩,便可描绘出那如梦如幻的山山水水。
(2)聆听浙江民歌《对鸟》
①设问:A: 歌曲的内容是什么?B: 演唱形式有何特点?C: 能否在这首歌中找出体现其
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
②学生讨论、回答
③提问:如果把歌曲换用普通话演唱,效果如何?为什么? ④教师点评:这首歌曲内容是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的;采用对唱形式和吴地方言演
唱,问者、答者各唱一段,彼此轮流更替。因此对即兴编词的要求很高。
⑤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对鸟》,引导学生感受其清新爽朗、真切自然的山歌色彩。
⑥再次播放《对鸟》的音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方言是民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3)知识归纳: 地方语言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有地方语言
这个特点,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原唱与普通话演唱的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地方语言是形成地方风
格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我们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
也应提高保护方言等历史文化的意识,积极传承民族的艺术。)
3、社会发展对民歌的影响
(1)、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①设问:A:歌曲的音乐情绪怎么样?B: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内容? ②学生讨论、回答 ③教师点评:《幸福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并演唱。内容是歌颂解放后农民幸福生活的; 歌曲的旋律吸收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薅草歌”的音调,以湖北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性音调(51215和35653),最终形成这首《幸福歌》。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从民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来看,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什么呢?
(3)教师引领学生学唱歌曲;师生合作共同演唱《幸福歌》,进一步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4)知识归纳:这首歌采用一领众合的形式,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歌曲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的领唱为歌曲的主腔,齐唱的合腔重复主腔,用以巩固主腔地位。后半部分的主腔直接陈述,而合腔部分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欣赏,感受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形成是由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构成;而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使不同地域的民歌在保留和传承本民族民歌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又会与其它地域的民歌进
3
行融合,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巩固探究
(1)师生互动:为《幸福歌》片段创编新歌词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领下,启发学生尝试即兴创作,为湖北民歌《幸福歌》的片段即兴创编歌词,初步认识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对民歌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三首南方民歌的欣赏、学习,了解了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并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但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做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但要了解,更应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期待同学们不但能够多听、多唱我们民族的民歌,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更多的民歌,传承创新我们的民歌!
(五)课下作业
期待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但能够多听、多唱我们民族的民歌;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更多的民歌;传承、创新我们的民歌!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一、《弥渡山歌》 1、比兴
2、起——平——落; 3、赞美爱情 。 二、《对鸟》
1、对唱(问答);
2、吴地方言;清新爽朗 三、《幸福歌》 1、一领众合
2、热烈欢快、乐观向上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音乐知识,在欣赏音乐时,引学生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
知与体验,并设计出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分组讨论的方式,引
领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4
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将利用音频、视频欣赏、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等形
式充分挖掘学生求知欲及学习潜力,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更生动高效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生成性与实效性。
效果分析
1、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在欣赏过程中跟唱并学会其中的
一首或两首南方民歌,归纳总结出南方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2、通过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
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即兴创作,努力探索勇于创新。
总之,本节课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能积极地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教材分析
《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 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课后反思
本单元为民歌单元,主要重点为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多样性及其成因,比如南北差异,方言色彩区差异等等,其中《飘逸的南国风》为第五课时,教学重点是:1、南方山歌的秀丽委婉,善用“比”、“兴”。2、方言、生活环境与民歌的关系。3、民歌内容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因此在设计目标时,首先是感受和参与体验,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并指导学生对比用方言演唱和用普通话演唱的不同效果,再进行讨论比较,最终得出结论:方言是民歌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民歌生长的土壤。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