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节奏的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
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看图识节奏
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 ,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浓厚。
二、象声词模仿节奏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黑板上写出几条节奏,让学生用
“da”的形式读,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如:2/4 × ×︳× ×︳×—‖ 其形式比较枯燥,学 da da ︳da da︱da—‖学生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那么,怎样将这些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 × × | × ×|| 读作:咚咚 咚 咚 (模仿心跳声) ⑵ ××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 ××× 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⑷ ××× 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⑸ ×××× 读作:沙沙沙沙(模仿下小雨的声音) ⑹ × ×· | × ×·|| 读作:嘀 嘀 嘀 嘀(模仿汽车喇叭的声音)
⑺ ×·× 读作:知·了(模仿知了鸣叫的声音)
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次反复练习后,难的、复杂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就一点也不难了。渐渐的我发现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了。 二、儿歌法
把难记的基础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首先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学生,都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能认识几个最基本的音符单位。几个常用的时值由长到短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接着再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 妈妈 真粗 心, 取个 名字 调了 包。 又给 大家 添麻 烦, 请你 一定 记清 楚, 四分 音符 唱一 拍, 别看 八比 四要 大, 八分 音符 唱半 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如,用于区分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时,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四分 音符, 八分 音符。 加个 圆点要 记清 楚,
四分 音符 加圆 点, 等于 一拍 加半 拍。 八分 音符 加圆 点,
等于 半拍加 半半 拍。
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并熟记于心时,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新鲜与好奇心主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再是被动。
四、划拍法,适合于中高年级。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一般认为是四年级。因此,在低段熟练掌握
基本节奏后,可以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及其运用。
节奏练习时,可用“哒”字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读法读两遍,以后发展到用“哒”,让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直接用“哒”读节奏。例如:
⑴ × × │×× ××│× ×│×─‖ 走 走 嘀嗒 嘀嗒 走 走 慢走 哒 哒 哒哒 哒哒 哒 哒 哒─
⑵ ×·×│×·×│×× ××│× 0‖
知 了 知 了 嘀嗒 嘀嗒 走 空 哒 哒 哒 哒 哒哒 哒哒 哒
这种方法节拍感比较强,在音乐课中也是常用的方法。 五、用打击乐器创作节奏
用打击乐器按节奏伴奏时,在教师出示节奏时,学生早被乐器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