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暂时弃顾唐吉坷德式的历险和那间小屋——虽然我更赞同是王家卫式的——耐心地读一本书。
让我们暂时弃顾昆德拉的原因正是我近来常常思考的——关于什么才是好的文学的问题。我的感受是:好的文学,或是我欣赏的文学更多的都必须含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这是文学展现人类存在可能性与多样性的决定性根基,那种依靠百科全书式的宏章巨作,或是凭借个别字句的灵巧隽永,在我看来则如同嚼腊。
将如你所见,这是一篇形式上传统的读书笔记。 二
绪论中的罗素就给人一种视角鲜明、叙事宏大、用笔精炼的印象,短短数页,上下五千年的纵横,快哉。
罗素首先将哲学置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某个位置,在他看来,科学是一切确切的知识;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这或许是我们认识他和他的哲学的钥匙之一。 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罗素对教会与世俗国王之间争斗的论述。事实上,每每论及西方文明,总能令我萦绕心头的问题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以及因何演变的历史进程。东方是如何走向政教合一的?西方又是如何迈向政教分离的?教会是如何拥有力量与世俗国王争锋的?又是如何竟然占有上风?坦率的说,我对西方历史知之甚少,只能凭借罗素的阐述适当发挥我的想象。罗素提到,“一直到公元1300年以后,
教会在与世俗统治者的斗争之中通常总是胜利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教士与俗人的冲突,同时也是一场地中海世界与北方蛮族之间冲突的重演。教会的统一就是罗马帝国统一的反响。”这段描述给了我如下的启示:如之前罗素曾提及的,基督教是吸收了后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的一些教义,如果说罗马统一是依靠法律与军队的话,那么在精神世界上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义了。基督教宣扬天国一统的观念正迎合了罗马帝国统一的现实,成为了罗马维系统治的一个支撑。基督教也成为罗马掌控民众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掌控那些受到过希腊文明熏染的民众。同时这也成为罗马抵抗北方蛮族侵入的重要力量。
罗素接着描述到,“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在国王这方面,然而教会还是胜利的。”这是一个多么有趣和违背我们思维的现象阿,其中的原因罗素认为,“教会获得胜利,部分地是因为它几乎享有教育的独占权,部分地是因为国王们彼此经常相互作战;但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主要却是因为统治者和人民都深深地相信教会掌握着升天堂的钥匙的权力。教会可以解除臣民们效忠的责任,从而可以鼓动反叛。教会还代表着足以代替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因而获得了新兴商人阶级的支持。尤其在意大利,这最后一点是有决定意义的。” 这是一段相当重要的论述,它基本上可以解释以上看似怪异的现象。在我看来,享有教育的独占权是其中的要害。即便
国王的彼此征战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如罗马帝国,但世俗国王仍将依靠基督教会协助其统治万民,这一方面是因为民众相信教会掌握升天堂的钥匙,一方面就连国王们也对此深信不已。教会拥有的独占权竟能说服民众解除效忠的责任,这无疑对国王们是一种胁迫。因此,依仗其对民众的有效控制,自身拥有足以胁迫国王的力量,教义中倡导天国一统的秩序观念,从而受到新兴商人阶层的支持等等因素促成了教会的独立。而在这诸多因素中,我仍坚持认为独享教育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但,紧接着仍有一个问题困扰我,为什么在西方教育的独占权为教士阶层所掌控?东方的情形又是如何?这算是留给我的一个课题吧。
罗素接着描述,“当中古哲学存在的时候,它具有一种整齐而又玲珑完整的性质,这个体系所论述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和它那极其有限的宇宙中的其他内容摆在一个非常精确的关系之上的。”这段论述让我想起最初罗素先生描述的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比如在中古时代那个极其有限的宇宙——面临暂时的相对的停滞的时候,哲学的这种对应的精致安排为它赢得了神化的地位,当然那个时候神学与哲学也是互通有无的。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在西方教育独占权为教士阶层所占用,因为那个时候这种神学和哲学上的精致几乎让所有智者帖服,当然也就惶论
民众了。而东方的哲学更多的不是寻找与宇宙间的关系,而是寻找如何贴近自然,贴近社群,前者如老庄,后者如孔孟。但是否如此,我并没有信心。
中古时代习惯地被我们称之为黑暗时代,但这个时代却是如此的统一,世俗的统一,思想的统一。直到宗教大分裂、宗教大会运动以及文艺复兴的教廷终于导向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以及经院学者以教皇为中心的政府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文艺复兴才真的是有意义的认识阿。
罗素写到,在政治理论方面也发生了“秩序的崩溃”,如同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这是一个道德暂时缺失的年代,虽然这种缺失是因为统一性的瞬间崩溃。罗素的以下论述很精彩,引证如下:
“在希腊的伟大时代里出现过的事,再一次出现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传统的道德束缚消失了,因为它们被人认为是与迷信结合在一起的;从羁绊中获得的解放,使得个人精力旺盛而富有创造力,从而便产生了极其罕见的天才的奔放;但由于道德败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与阴谋鬼诈,却使得意大利人在集体方面成为无能的了,于是他们也象希腊人一样,倒在了别的远不如他们文明、蛋不象他们那样缺乏社会团结力的民族的统治之下了。”
宗教改革无疑在西方历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罗素写到,从
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思想史便以宗教改革占主导地位。宗教曾是征服欧洲北部的力量,但“民族的动机、经济的动机和道德动机”结合在一起,格外加强了对罗马的反叛。“天天主教会有三个来源:它的圣教历史是犹太的,它的神学是希腊的,它的政府和教会法,至少间接地是罗马的。宗教改革摒除了罗马的成分,冲淡了希腊的成分,单大大加强了犹太的成分。它就这样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展开了合作。这些民族主义的力量正在摧毁着最初由罗马帝国而后又被罗马教会所造成的那种社会团结的成果。”从以上的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罗素先生将宗教改革所释放出的个人解放放置于社会团结和个体自由互动的范畴内考量,此路径殊值注意。
罗素对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阐述道,“这一变化所起的作用极其重大。真理不再需要请权威来肯定,真理只需要内心的思想来肯定。于是很快发展起一种趋势,在政治方面趋向于无政府主义,在宗教方面趋向于神秘主义。这和天主教的正统体系始终是难于适应的。……都有着一种不断加深的主观主义;起初这是作为一种从精神奴役下要求全盘解放的活动,但它却朝着一种不利于社会健康的个人孤立倾向而稳步前进了。”
罗素先生对宗教改革对后世,尤其是对当今社会的后续影响的分析仍未脱离他对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之间互动的考察范围,他担心这种源起于宗教改革的主观主义倾向,个人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