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外国教育史Word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首次提到强迫教育。 ? 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

? 对早期教育规定的更具体。

? 更详细介绍了埃及人“寓学习于游戏”方面的经验。 ? 对儿童的管理更加严厉。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世界观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博学的思想家。马克思

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

全书式的科学兴趣”。他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美学各方面,都留下了著作。在雅典吕克昂创设一所哲学学校,名叫“吕克昂”。他的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四因说

事物是由四个原因而形成的:

(1)质料因,即事物构成的根基,构成事物的“最初本质”,事物形成的原因,如铜像的铜、银碗的银等

(2)形式因,即事物何以是的原因,事物的“基本定义”,(其实指事物本质) (3)动力因,即运动自何处来,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生命源泉。 4)目的因,即事物何所为的原因,事物运动的目标和运动发展终点。

? 动力因、 目的因可归为形式因。

? 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

? ?

宇宙是由“形式”和“质料”多寡不同的事物所构成的由低到高的阶梯. 灵魂也是由低到高。

2.“潜能”和“现实”说

?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

? 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这一对范畴来说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 “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 “潜能”变为“现实”,也就是事物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 现实”是一种达到了“目的”的活动,而没有达到目的的活动则只是运动,运动是由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间过程。

? 事物的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是从“质料”到“形式”,

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质料是形式的潜在,形式是质料的潜在性的实现。质料追求形式使其实现目的,达到目的,潜在的形式成为现实,形成了具体的个别

事物。(因此,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可以说是发展中的关系。这是对辩证法的贡献。)

3.灵魂论

? “灵魂”是一个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躯体的完全现实性。 这个定义一方面肯定了灵魂是非物质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提示灵魂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人类灵魂的作用是理性和思维,比其它灵魂有更大的优越性。(亚里士多德著名定

义: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 6 -一

? 与柏拉图理念论不同,亚里士多德不但重视理性认识,还认识到了感性认识的作用。理性灵魂的内容从感觉中得来。

? 感性获得表面、现象性知识。理性获得事物一般的、真理性的知识。所以他又提高

理性而贬低感性。 三、教育理论

一)和谐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理论是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灵魂学说是与其 “质料”与“形式”统一说相对应的)

非理性灵魂)

*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是灵魂的最低级部分----体育。 *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是灵魂的中级部分-----德育。

*理性灵魂(人的生命),即人的理性部分,是灵魂的高级部分-----智育。 意义: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

(1)人也是动物,教育不能违反人的本性。

(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二)论教育的作用

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言行的人。 ? 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这三个因素不能经常统一,要使它们

互相协凋并服从于理性,除了依靠法律外,还要依靠教育。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

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有其特殊作用。 ? 意义:

?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成人的三素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形,也

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 (三)白板说

? 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

? 这种观点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 四)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 ? 教育应由国家来掌管。

教育是城邦要务,惟有教育才能使城邦公民团结统一。 ? 由国家创建统一教育制度。

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既然为全邦所共同,则大家就该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案。 ? “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把教育纳入法制轨道,通过法律规定,要求全邦公民受教育。 (五)自然教育论

?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并要求教育要顺应人本身自然发展原则。

- 7 -一

第一时期:幼儿教育(0~7岁)

(婚姻和育人以健康和天赋(本能)为主,重视体格教育--------体育)

? 这一时期里,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要引导儿童多做适宜

肢体发育的游戏和活动。 ? 5岁之前要让儿童多听一些神话故事,而不要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

正常发育。

? 此外,还要组织儿童观察和模仿日后从事的活动,但要防止环境中的不良习气影响

儿童的道德。

2.少年儿童教育(7-14岁)

(以情欲和习惯为主,重视行为教育----德育)

? 这一时期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儿童要在国家办的学校中接受和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

? 由于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对儿童情感道德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他主张要让儿

童多接触音乐,以去除人的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3.青年至成人教育(14-21岁)

(以思辨和理性为主,重视哲学教育)

? 这一时期以智育为主,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为此目的而设的学科有数学、文法、

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 ?

? 至于21岁以上的青年,(根据他在\吕克昂\哲学学校中的教学范围来推断)可能要研

究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心理学与哲学等,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学科既能体现以智育为主的要求,又能进行纯哲理的探索,并进而发展理智灵魂,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六)伦理思想(德育论)

1.幸福即善行

人所追求的最境界是幸福,幸福就在于善行。

至善: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实际生活中一切具体的行动和职业都在追求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具体的善。至善是具体的善积累而成,通过德行的活动而实现。 善,有不同等级和层次,最后的善就是至善,至善本身就是目的,任何时候也不能成为手段。

善行又可分为实践的善行和理智的善行。

实践的善行:包含在每一种具体的技艺和职业活动中,这种善行也是幸福,不过它是有限的幸福。

理智的善行:是一种更高级的善行,与思辨活动相联系。思辨活动使人自身得到满足,享受幸福,所以最高幸福与理智的、思辨的、哲学的活动相一致。(在他那里,理性即善,即神,思辨活动即神的活动,它自满自足,无需外在的任何东西)

2.中庸(中道)

在人类情感和行为中,存在着不及、过度和中间三种状态。德性从本质上说就是中道,寻求不及和过度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是达到幸福的正确途径。

四、总结

? 亚里士多德教育理论是西方历史上继柏拉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是

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出现的许多重要教育思潮,

- 8 -一

就其历史基础而言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 1.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标志着西方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传统的形成。(自然

主义、进步主义、新教育运动,一直到今天) ? 2.体、德、智、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思想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重

大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专题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 中世纪:

公元5世纪后期 (西罗马灭亡)

公元14世纪上半叶 (文艺复兴之前)

第一章 封建社会早期的基督教教育 (一)修道院

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修道”是一种对人精神和肉体的训练,把肉体看成灵魂的监狱,把人性的情欲看成最大的堕落,强调只有克制,乃至消灭肉体欲望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拯救和神圣。因此禁欲、苦行、修行等成为基督教信条中的组成部分。

学生:修道院最初只接收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

教学内容----“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管理: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二)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同修道院,学校的条件较好,水平也比较整齐,但数量有限。

(三)堂区学校: ? ? ?

设在堂区教士所在的村落,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课程以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进行读写算等简单世俗知识的教学。

与上两种教育机构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为宽泛,但条件和水平较低。

?

第二章 封建社会早期的世俗封建主教育

一、宫廷学校

?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 中世纪早期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世俗官吏教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9 -一

? 科目与教会学校一样,主要是七艺;

? 教育方法也采用教会盛行的问答法。 二、骑士教育

?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封建等级结构相适应,主

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出生到七八岁(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在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主要内容为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七八岁以后(礼文教育阶段)

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通过在贵族家庭中与主人的朝夕相处,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同时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的学习,更多的是吟诗、唱歌、奕棋等。

3.从14岁至21岁(侍从教育阶段) 重点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 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如果发生征战,要以生命保护主人和主妇。

4.年满21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授于骑士称号。

特征:

这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女子教育:

封建领主的女孩受教育极少,主要是在贵族官邸中进行,目的在养成贤妻良母,内容除编织、缝纫等家务外,也包含一些礼仪训练,音乐舞蹈等,尤其注重的是如何持家、管理财产的训练。

第三章 中世纪大学

? 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拉丁语“universitas”

本意是“组合” 、“行会”、“团体” 的意思,后来这个词才专指由教师和学生结合成的团体——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11世纪后,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 1.王权强固,社会稳定;

2.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 3.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形成。 4.城市市民阶层开始形成。 5.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目的

? 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主要由文、法、神、医等四科进行。 三、管理体制 分为两种:

- 10 -一

外国教育史Word版

?首次提到强迫教育。?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对早期教育规定的更具体。?更详细介绍了埃及人“寓学习于游戏”方面的经验。?对儿童的管理更加严厉。第三章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世界观?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博学的思想家。马克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8zs77orkx1klhk34qq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