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虞美人教学设计方案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虞美人》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词的基本特点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3.了解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4.深刻领会该词表达的愁绪 5.体会汉语的魅力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标1、2、3、4 教学难点:见教学目标4、5

德育目标:体会汉语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感受。 教学用具: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以学生熟知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导入新课。一激发兴趣,二提出疑问:能否深刻领会这首词的妙处。

二.学生朗读

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适时引导点拨。 三.学生自由谈读词之后的感受。 教师作好评价。

四.教师强调诗词的基本特点与欣赏的基本方法,从语言入手,仔细体味。 1.深入体味“春花秋月何时了”一问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感情

问得突然,问得无理,抱怨花月之无尽,正表现了词人心中愁之广、深与难言;

花月本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可“花月正春风”的往事已成空。看到花月,只不过徒增伤感;

花可年年重开,月可月月再圆,会“了”的只是以往的欢乐,自己的生命; 在此之前,词人已问过多少次呢?问而无益,却又要问。足见伤感无奈之极。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一语道尽万古愁 2.“往事知多少”,是真的不知道吗?与词中的哪些内容相照应? 非也。实在是不愿再想、不忍再知、无法再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及下片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相照应。

3.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前两句的关系。

分别照应前两句,表现了诗词依然是一个整体的特点。花月未了,春风又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不堪”即不能、不忍、不便,也许还有不敢。由此可以深入体味到李煜亡国之后的词作“字字血泪”的内涵。强调“夜”、“东风”、“又”

4.体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前问的关系及表露的思想感情。 前面词人已告诉我们,不要不愿不能也不敢再去“回首故国”,因为这样只能徒增伤感、平添愁绪,可现在却分明又去想了,可见愁怀实在难遣。但这种回想真的能给自己带来欢欣吗?宫殿虽在,人已憔悴,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深入领会最后两句与前文的关系及所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它既是词人在无尽的折磨中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又是前面所有疑问的注解。为什么我会有那样的询问,为什么我不堪回首故国,为什么我又不得不去回忆?只是因为我内心的愁绪就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一样,流也流不尽,流也流不完。

与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区别。 五.小结

文以情动人,尤以真情动人。词人虽写的是一己的痛苦体验,但正由于“真”,也就超越了这种局限,也就让无数的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了自己,产生了共鸣,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经历了由一国之君到阶下之囚的人生巨变。由此所引发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再加上他本人的才情(他能诗善文,好音乐,亦工书画,尤以词名)便撞击出了摄人心魄的艺术火花,铸就了一篇篇字字血泪的作品。《虞美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相传七夕之夜,他在寓中命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后,便赐酒将他毒死。可以说,它是李煜的绝笔词。

六.思考

前人曾这样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但如果李煜无此亡国之痛,此词恐怕也难以如此打动人心吧。

七.延伸阅读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 《子夜歌》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 《浪淘沙令》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 《望江南》 八:作业 1. 背诵

2. 写一篇赏析文章。 九.附《虞美人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赏析

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 谢步勇(037004)

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经历了由一国之君到阶下之囚的人生剧变。由此所引发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再加上他本人的才情(他能诗善文,好音乐,亦工书画,尤以词名),便撞击出了摄人心魄的艺术火花,铸就了一篇篇字字血泪的作品。《虞美人》便是其中的一篇。相传七夕之夜,他在寓中命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后,便赐酒将他毒死。可以说,它是李煜的绝笔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问得突然,问得无理,而其间又蕴涵了词人多少难言的不尽的哀愁与伤痛啊。“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吴乔 《围炉诗话》),抱怨花月之无尽,正表现了词人心中愁之广愁之深与愁之难言。

花月本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它往往会引起人们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可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故才会有如此抱怨之语。因为见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无非是徒增伤感。

花月会了吗?花可年年重开,月可月月再圆。

会了的是什么?只是自己的生命,以往的欢乐。在这里自然的永恒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有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禁令人恻然。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难道词人不懂得这一切吗?知道。明知问而无益,却又要问,足见伤感无奈之极。

况且,“春花秋月何时了?”在此之前,词人已问过了多少次呢?恐怕已无人能说得清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问,实在是无理之极,实在是天真之极,无奈之极,绝望之极,明知问而无益,却还要问,还要反复问,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浓重的愁绪,有情之极。一语道尽万古愁了。这样,一位愁苦孤单憔悴的词人便悄然立于了花间月下。

“往事知多少?”承上,继续发问,往事当指像“花月正春风”一类的以往的美好生活。“知多少”,是真的不知道吗?非也。实在是不愿再想、不忍再知、无缘再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其间有向往,有遗憾,也许还有一丝自责吧?“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李煜别离故国沦为阶下囚,大概是最沉痛的别离了吧。

这不“小楼昨夜又东风”,正承接第一句。花月未了,春风又到,简单的一个“又”字,既写出了春天又到,表现了自然的永恒,也写出了自己又是一夜难眠,昨夜难眠,今夜亦如此。同时,春天过去,还会又来,而自己以往的美好生活却已一去不返,而属于自己的生命又能又多少呢?表达了浓浓的忧伤。 “昨夜”暗点词人大概又是一夜未眠,春风拂过,动人离愁,过去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所带来的煎熬又如何使词人入眠,更何况在这被囚禁的“小楼”之上呢?

一语往往可同时指不同的对象: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船、孤单一人,孤单的心情)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床、月光、天气、心情的凄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孤单的在院中,自己被关押在此地,也可理解为整个清冷的秋天似乎全都集中在这里了)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承接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不堪,即不能,不忍,不便,也许还有不敢。此时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味到李煜亡国之后词作“字字血泪”的内涵。

此为上片,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短促,过去的美好与今日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怨如泣,读者恐怕也早已愁绪难平了。 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人的感情就是如此复杂矛盾,前面词人已经告诉我们,不要不愿不能也不敢再去“回首故国”,因为这样只能徒增伤感,平添愁绪,正如“抽刀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现在却分明又去想了,可见愁怀实在难遣,现实实在凄凉,理智并不能战胜感情。那么这种回想真的能给自己带来欢欣,暂时排遣愁苦之情吗?昔日豪华壮美的宫殿,是自己权力的象征,现在应该还在,丝毫未变。而宫殿虽在,人已憔悴,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可李煜却不写泪,他的泪也许早已流干了吧。不愿想,不能想,不敢想,可又不得不去想,可想了也无非是更添

无尽的伤痛。况且在回忆中过去的痛苦会领略的更加细致深入,所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一个人又如何能承受得了如此的折磨,于是词人再也忍不住了,把自己满腔的愁绪一泻无余地倾倒出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既是词人在无尽的煎熬与折磨中的自然流露,又是前面所有疑问的注解。为什么我会有那样的询问,为什么我不堪回首故国,为什么我又不得不去回忆?只是因为我内心的愁苦啊,就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一样,流也流不尽,流也流不完。“亡国之音哀以思”,此时词人那早已干枯的泪泉恐怕又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泪水吧,但他不能放声痛哭,只有让那泪水无声而流,只有让心灵点点破碎,不,不是泪水,应该是鲜血,滴滴洒落在这不会“了”的“春花”间,“秋月”下。

文以情动人,尤以真情动人。词人虽写的是一己的痛苦体验,但正由于其“真”,也便超越了这种局限,也便让无数的读者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自己,产生了共鸣,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前人曾这样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但我想李煜若无此亡国之恨,此词恐怕也难以令人九回肠的吧。

58yrx62fno7b3ef97wu606i7k4fff900zg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