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个课时
一、荀子与《荀子》
1、(1)荀子: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主张“人性恶” :“明礼义而化之”,即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明礼仪而化之);
主张“人定胜天” :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人之所以能够弃恶从善,是因为人不断地坚持学习。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
1
《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2、《荀子》:《荀子》由荀子和弟子所著,共二十卷,现存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荀子思想概说 宇宙观:“制天命而用之” 认识论:“行”对于“知”的必要和后天学习的重要。 政治观:“法后王” 人性论:“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为什么要劝?)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
二、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要求:
1、把握字音:中(zh?ng) 绳 虽有(y?u)槁(g?o)暴(pù) 须臾(yú) ... 楫(jí) 跬(kuǐ)步 跂(qì) 彰(zhāng) 蟮(shàn) ..
輮(r?u) 以为轮 槁暴(gǎo pù) 参省(cānxǐng) 生(xìng) 非异 骐骥(qí jì) 镂(l?u) 知zhì明 蛇鳝shàn 螯(áo) 舆(yú) 马 砺(lì) 跂(qì) 蛟(jiāo) 驽(nú) 马 跪(guì) 朽木不折(zh?) 锲(qia)而不舍 ..2、思考以下问题:
(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分了那几个论点论述?
(3)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 四、翻译课文 分析课文
2
(一)翻译课文 (二)分析课文: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论据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在开头提出。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2)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3)
论证: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 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一
——(4)
2、文章在提出论点后,运用20个比喻句作论据证明论点。 请你依次找出各段的比喻句,合作探讨一下作者是怎么样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论点的。 理清思路,结构分析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含义: ①: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
②:对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青出于蓝 提高自己 变化→提高 (2)分论点一: 冰寒于水 人 学习的意义 輮以为轮 (5喻) 改变自己 木受绳则直 变化→ 不可逆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变化→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变化→ 不可逆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跂而望 不如登高见之博 (3)分论点二: 登高招 见者远
学习的作用 顺风呼 闻者彰 人 弥补不足(5喻)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 正 (正面设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反 积累 对 (4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比 不积
(反面设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分论点三: 不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正反对比
学习的方法 坚持 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和态度(10喻)(4喻) 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正反对比 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心 专: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正反对比 (2喻) 不专: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 坚持 专心
3、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二段: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三段: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
4
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4、本文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反面设喻 (3)设喻和说理紧密结合。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方法去学习的散文,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类, 教材“君子”注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是学习使:普通人 君子 圣人
人性恶--积善--成德――得神明――备圣心 设喻方式: ①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 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5、本文的论证方式 ①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把抽象的道理借助20个比喻句,说得明白、具体、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近,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使读者容易接受。 ②对比论证:
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 提高自己
证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必要性((为什么要学习) 结 改变自己
构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重要性(学习的实质) 第四段 学习的方法及态度 专心坚持积累 操作性(应如何学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