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答: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内容: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⑤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式。

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

之中,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立足于客观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 三、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脱离客观实际,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错误。 四、物质世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3

7、试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答: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

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个人和社会都是向前运动、变化的。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否定自己或者社会。而且,发展是内部矛盾运动决定的,不能消极依靠外部力量。

8、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

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一方面,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9、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答: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矛盾的特殊性。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1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积累过程,就会发生质变;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1、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答: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 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否定之否定规定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4、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答: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15、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

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重大意义是: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辩证统一关系: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变现为一个过程。 意义:真理是绝对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应该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对待和运用真理。避免把真理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以有用与否为标准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1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怎样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

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18、试述价值及其特性。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特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①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②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③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④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9、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0、怎样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现实意义: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理论意义: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2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地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水平不均衡,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针对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实来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此,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通过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使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2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以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

程。

指导意义: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原有的

政治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要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法制不健全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23、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根本上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证明,我国制定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以及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所以,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义视野,克服急功尽力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物质条件。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6、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8moo4qgnj6b8ve014a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