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魏晋风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乱世风度,是一种被死亡逼出来的风度。它的产生与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死亡现实和集体性死亡意识有直接关系。那是个震撼人心的多灾多难的年代:山崩、地震、狂风、水旱、蝗虫、瘟疫等天灾此起彼伏,汉魏之际,军阀割据,战乱不已。尸骨横陈惨不忍睹,王粲的《七哀诗》写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在死亡恐怖面前,文人们出现了反常的风度,即魏晋风度,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个人行为和交往行为的怪诞。

儒家意象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道貌岸然。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过分讲究化妆,使男人女性化。史书上说“士大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嫣然”一副娘娘腔样。美男子受到热捧,例如对潘安的掷果盈车和看杀卫玠;或者放浪不羁,以丑为美,接待宾客的时候故意穿一身破烂,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美其名曰“通达”。写了《酒德颂》的刘伶被问时,竟然说他以天地为栋宇,以屋室为衣裳,还问别人怎么跑他裤裆里来了?

交往行为就体现在长啸和学驴叫上。长啸被认为是类似“无词之歌”。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首创,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但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幽怨1。阮籍年轻时游苏门山,碰到一个隐士,他们长啸交流。这种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语言的界限,回到声音本身。晋人学驴叫,戴良学驴叫,起初是出于孝心,因为他的母亲喜欢听驴叫,他为了讨母亲高兴,就学驴叫。最有名的就是在文学家王粲的葬礼上,魏文帝对送葬的人说,王粲生前喜欢学驴叫,大家都学一声驴叫来送送他,于是整个墓地响起一片驴叫声。儒教对丧葬有一大套繁文缛节的规定,但魏晋文人却由皇帝带头模仿驴叫寄托对死者的哀思。2

二:自我麻醉式的欢乐和狂欢,主要体现在饮酒与服药。

中国历史文人都喜欢喝酒,唯独魏晋文人喝酒一反常态。例如写《酒德颂》的刘伶,会赤身裸体,还有一群人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嗜酒醉饮。在《晋书·光逸传》记载的所谓“八达”(即胡毋辅之、谢鲲、阮放等)。陶渊明在江西彭泽令当县令的时候,有300亩田,他让在田里全部种上糯米稻子,因为糯米稻子能酿造出美味的酒。完全不顾一家人的可以吃什么,最后还是跟妻子妥协,才能稻粱各半。然而,把饮酒作为麻痹自己和避开别人的一种手

段,还是有些效果的,阮籍为了躲避司马昭之子想娶他的女儿,他大醉六十日。为了避免在政治上表态,他经常酩酊大醉。竹林七贤(嵇康广陵散、阮籍青白眼、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嗜酒,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找不到出路和办法,内心苦闷借酒消愁,所以饮酒狂放。《石林诗话》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曹操在《短歌行》里写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3。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再配点别样的药。吃这药非常麻烦,穷人是不能吃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不怎么样,后来药效显验,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是有弊无利。因此吃了药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为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叫“行散”。我们看六朝人的诗“至城东行散”,就是这个意思。走了之后,浑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这个发冷又不同于普通发冷的要多穿衣吃热的东西,吃过药之后的发冷刚刚相反:要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若穿衣多又吃了热的东西,那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又叫寒食散。吃散的人多了,穿厚衣服的人自然就少了,因为皮肉发烧的原因,也不能穿窄衣,为防皮肤被衣服磨破,就非得穿宽大的衣服,看起来轻裘缓带的,非常高逸,于是许多不吃药的人,也跟着穿宽衣。由于皮肤容易磨破,他们不穿鞋袜穿屐,不鞋而屐;皮肤易破,他们不穿新的,穿旧的。我们都知道,棉布是越洗越柔软,而衣服又不能多洗,所以虱子很多,就有了“扪虱而谈”(说桓温入关,大才子王猛见他时的情境)的故事。 三:逃离现实隐居山林。

逃离现实保全自己是最潇洒最安全的办法。洁身自好的高士们,既可以保留正直的人格与气节,又可以委婉的与当权者不合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构建了具有诗情画意的乌托邦,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倾向。还有另一个显著的代表群体就是竹林七贤,虽然阮籍和山涛后来都出仕了,隐居最坚定的就是嵇康,他宁愿在山林里打铁,都不出仕。

其实,我个人看法,魏晋名士的放达(嗜酒、裸体)都和他们吃五石散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热酒有助于行散,行散的时候,又浑身燥热,皮肤也容易溃烂,所以裸体、宽衣、不鞋而屐、一身破烂······都是和他们吃药有一定关系的,另一方面还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嗜酒和隐居山林也是不得已

而为之,这些文人名士都是有自己的政治报复的,只是曹马之争导致掌权主体的变化,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他当然不会跟司马氏集团合作,所以用隐居这样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无名抗议,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山涛两度出仕,因为他和司马懿是有姻亲的。

关于魏晋风度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大家一探究竟,下面介绍几本我觉得极好的书。

《世说新语》刘义庆。不过,刘义庆是晋人,他写的自然是文言文,一般化,我们阅读起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史卫。这本书,写的深入浅出,让我们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写的也很风趣,里面有很多小故事。

《魏晋风度二十讲》冯友兰、李泽厚等。这本书截取了李泽厚、余英时、顾农、高华平、罗宗强、张三夕、樊树志、王永平、姜广辉、牟发松、宁稼雨、鲁迅、王瑶、冯友兰、宗白华(两篇)、陈寅恪、唐长孺、白话文、孙机的20篇文章,严肃认真,见解也比较深刻独到。

另外,百家讲坛里还有一个竹林七贤的系列,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刘强讲的,虽然是主讲竹林七贤,但是也会涉及到魏晋时期社会总体风貌,非常有助于我们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2013/4/25

1

孙机《魏晋时代的“啸”》,《文史知识》,1983年第7期

23

张三夕《魏晋风度何为》,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年广州讲演,收入《鲁迅全

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一种乱世风度,是一种被死亡逼出来的风度。它的产生与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死亡现实和集体性死亡意识有直接关系。那是个震撼人心的多灾多难的年代:山崩、地震、狂风、水旱、蝗虫、瘟疫等天灾此起彼伏,汉魏之际,军阀割据,战乱不已。尸骨横陈惨不忍睹,王粲的《七哀诗》写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在死亡恐怖面前,文人们出现了反常的风度,即魏晋风度,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8l9798cqx423gj8fm5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