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劝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劝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这种观点在《劝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荀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他的思想传达给世人。

笔者从摘选的三段文字中,就《劝学》的现实意义、思想性及文学艺术性做了一些探讨。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一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能够增长知识,加强品德修养。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作为“立论”;接着就用青深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种生活现象作为论据,比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学习比不学习强;然后又用輮木为轮的比喻,说明人的气质,通过学习是可以改造的;最后再用“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得出人们如果博学而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识日明、不犯错误的结论。

作者在本段中提出学习不能中断,学习能够丰富知识,培养品德,并用来指导行动等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想不犯错误(“无过”)或少犯错误,光靠学习还是很不够的,重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将学到的知识不断的拿到实践中去验证,要不断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去逐步认识客观世界,只有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行动起来,才能“知明而行无过”。由此可见,本段中作者所强调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因时代的局限,具有较大的片面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一段论述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增长能力。作者首先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比地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然后又连举

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和“ 假舟楫”可以收到“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和“ 绝江河”的良好效果的生活事例,作为论据,自然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作者强调学习要利用客观条件,是正确的。特别是他认为人的知识要靠后天获得,人的技能要靠后天培养,君子的生性和一般人的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很可贵的,它严正地否定和批判了“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谬论。当然,荀子所说的实践活动是指个人借助外物,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实践有着本质的不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全段可分为三层:首先“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作为衬托,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明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是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之一知识的积累,这也正是“洪由纤起”、“累微以著”的道理。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上说明“学不可以已”,强调一个“积”字。不过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幼稚理解,风雨之兴和蛟龙之生的说法是不科学的。然后又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了注意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这是第一层。

下面再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把这个道理讲透,跟着又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还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这就说明了“锲而不舍”的重要性,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这是第二层。

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专心,最后用了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而不在“天分”的道理。这是谈怎样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强调一个“一”字(即专一)。作者的这种观点,同他在《王制》篇中表现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王制》篇中有这样的话:“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 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都是

2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对“天才论”和“为上智于下愚不移”等论点的否定和批判。

《劝学》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三美: 第一,深邃的思想美。

文章主旨“学不可以已”的学习观,正与我们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异曲同工。文章在“学不可以已”这一主旨的统摄之下的许多观点,同样诠释着荀子深邃的思想。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命意,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这种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

第二,论证的逻辑美。

集中笔墨,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

第三,鲜活的语言美。

1.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2.《劝学》的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论道,而是巧妙设喻,娓娓说理。

《劝学》道理深刻,却不难理解,这得益于荀子纯熟的手法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的运用,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使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读者易于接受。这在先秦文学中是不多见的。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劝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劝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这种观点在《劝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荀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他的思想传达给世人。笔者从摘选的三段文字中,就《劝学》的现实意义、思想性及文学艺术性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86d35cd9d8mqar1rud16ehs64cxmy011z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