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的洞察,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 【正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1]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的洞察,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逻辑必然
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回眸历史,人类文明演进的脉络清晰可见。人类依次经过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是巨大进步,但对于生态环境却是一次灾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新里程碑。生态文明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协同进化、达到良性循环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迟了一步,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避免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快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可喜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发展理念中及时的增添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内容,反映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清醒意识。
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最早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恶果之后,也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过深刻地反思和检视,也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并没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因为他们那里率先爆发过生态危机而提出“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给予过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与超越资本主义的同时,也阐发了生态文明的思想,揭示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性。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但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将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视为人类面临的两大变革之一和所要达到的两大价值追求之一。
生态文明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生态文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里,他充分肯定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态文明特征,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奇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凝聚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改变传统工业文明时代高投入、高能源、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针。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立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为了社会的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久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生态系统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前提,人们必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同时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但是,生态系统承载人类活动的规模和能力是有限的,当资源索取和废物排放的数量和种类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丧失,生态环境就难以很好地支持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生活对生态环境质量性的需求。这样的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态危机。所以,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典的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红色”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红色政权”,让赤旗插遍世界,重点是要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要实现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平等,也就是说要追求“人的解放”,“社会的解放”,达到人与人的和谐。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坚持“红色理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的同时,也追求“绿色价值”,在注重解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的同时,也要建设“生态文明”,也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自然的解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看成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这样就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红”与“绿”的结合,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
[1]《生态文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哈工大新闻网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