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流程
朝代 元 出处 朱德润《轧赖机酒赋》 酿酒流程 备注 观其酿器,扃轮之机,酒候温凉之殊甑。一器而两圈铛外。环而中洼,中实以酒,仍椷(jian)合之无余。液体蒸馏 少焉,火炽既盛,鼎沸为汤。包混沌于郁蒸,鼓元气于中央。熏陶渐渍,凝结为炀。滃(weng)渤若云蒸而雨滴,霏微如雾融而露瀼(rang)。中涵既竭于连炉,顶溜咸濡于四旁。乃泻之以金盘, 盛之以瑶樽。 “世以水火鼎炼酒取露,气洌而清。秋空沆瀣不过也,虽败酒亦可为。其法出西域,由尚方达贵家,今汉漫天下矣。译曰阿剌吉云。” 酒曲制作 小麦→润水→堆积→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养→翻曲→堆曲→出曲→入库贮藏→成品曲 蒸酒 饭米酒米各两成,荞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红梁溱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 许有壬(1287—1364)《至正集》 明代 出现拌料,即固态发酵 《沈氏农书》 大麦四十石,先舂去粗芒,水浸一宿,上午煮熟摊凉,每斗用酒药比米三倍,拌匀入罐置静处,侯七日开罐,酒香倾出入甑,一如烧酒之法。每斗得酒二十斤,若好的也有十五斤,比米烧稍觉粗猛尔。 1. 第一道程序:蒸煮粮食。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 2. 第二道程序:将半熟的粮食出锅后,铺撒在地面上,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 3. 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4. 第四道程序:天锅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 德州罗酒 原料上,出现蒸煮粮食的记录 酒液有导管引出记载 清代 康熙年间 每烧一锅酒,开始流出的酒叫“锅头”,这酒的浓度比较高,可达到75度以上,而后浓度不断地下降,到出现分段取酒,掐头去后来还能喝的酒,只有10几度了,叫“酒稍子”。烧酒的原料一般可以经过五到六次的发酵和上锅。除了尾去中间、密封醇化的原材料有小麦、高粱、玉米等等,还有辅料,如玉米秸、玉米核、麦麸子和米糠什么的。按一定的比例经记载 过粉碎后加水,蒸熟,再加入酵母,搅拌均匀后入窖发酵,一般要5天后出窖、烧酒,这是第一锅。 出酒后,要把蒸锅中的料取出,经过扬场,把这些料冷却、松散开,而后还要加入少量的新原料和酵母,搅拌均匀后再入窖发酵,这才完成一个班次的工作。5天后再取出用来烧酒,为第二锅,这时开始流出的酒才是真正的“二锅头”。 顾名思义,“二锅头”就是原材料在经过第二锅烧制时的“锅头”酒,这酒最为纯正、无异味、浓度虽高却不烈,真的醇厚绵香。如果只取60度的酒,并把它装坛密封于地下,经过长时间醇化,那样的酒就更好喝了,就是有名的“窖酒”了。 老五甑 将窑中发酵完毕的酒醅分成五次蒸酒和配醅的工艺 老五甑是中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所谓五甑是指一个酒班每天需要干五甑锅的活即大茬、二茬、小茬、回活和糟活共五甑。蒸酒时冷却器(天锅)内放满水,不断搅拌以调匀水温,水热时拔出泄水塞放掉热水,将凉水加进。每甑活要换水4至5次。初流出的酒,酒度在七十度左右。 清代咸丰时期 北方烧锅 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贮存 大曲二锅头 摊凉加曲用的是大曲的明确记录 新中国 天津大直沽 烟台操作法 麸曲酿造二锅头酒 洗料、前净、后净、采曲、发酵、加气、头淋、二淋、三淋9道工序。酒酿出后,还有一道深埋地下的工艺,即将酒灌入酒坛,加锡盖密封,1至3年后才能上市。 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池,定温蒸烧 此技法有稻糠清蒸的步骤,摊凉加曲所用为麸曲酒母的运用记载 现代二锅头酿造工艺
辅料 → 清蒸排杂 → 配 料 ↓ 半成品酒 ← 蒸馏糊化 ↓ ↓ → 丢 糟 入库贮存 出甑降温 ← 加水、大曲粉 ↓ ↓ 勾兑 入缸发酵 ↓ 成品酒 部分酒醅 高粱筛选 ↓ 破 碎 ↓ 清蒸排杂润料 ↓ 出甑降温 ↓ 勾兑工艺有更完善的记录 有更详细的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