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 效果律 练习律 准备律 意义 :学习应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教师要是学生的学习
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效果,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学习结束后不时练习,任何学习都得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揭示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解释基本学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学
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但只使用于简单的学习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规律: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 惩罚 意
义:程序性教学—学完某阶段课程后,知道学习结果并及时强化,按顺序进入下一个学习 行为矫正—教师应多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性行为,用负强化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是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肢体内部构造完形。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但不排斥,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启示:教师先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组成要素,再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因此须全面深
入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实质非人为的练习。条件:学生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进行不同的
信息加工,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个过程。P164
70.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 (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4)评价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容易加重师生负担,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 ★★★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而主张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
(3)在学习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活动情境性。
(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
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美国马斯洛的学习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①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②内在学习论,学校应反对外在
- 11 -
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应用: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73.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学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p179
74.学习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据性质不同划分,正迁移是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介于二者间为零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划分,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水平迁移,处于不同的(一个较高、一个较低)为垂直迁移,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据迁移内容划分)
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据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划分) 7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和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
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表现为: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此为迁移的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学习者是否有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条件), 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越相似,越能提高迁移),
学习策略的水平(主要变现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迁移的媒体。 76.学习迁移的促进:★★p181
(1)精选材料(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实施的,教学程序是是教材发挥功效的直接环节。宏观上,教学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主干,微观上注重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教师发挥制度作用,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也得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总结相结合)。
(二)7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信息加工术语: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p183
78.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2秒内),短时记忆(20秒内),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
(三)79.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p186 80.遗忘主要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81. 遗忘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1)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2)策略: 深度加工材料(对学习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有效运用记忆术(包括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归纳和整理等)、 进行组块化编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适当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熟练度达到150%)以后的附加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尝试背诵、多感觉器官参与)。★★P187
- 12 -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82.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p192 82.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它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82.2分类与特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特点:主动性 有效性 过程性 程序性(主有过程) 83.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 ★★★★p193
一: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和分段识记、多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策略、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
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控制过程包括:计划策略(制定认知计划)、监视策略(监视计划的执行)、调节策略(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三:资源管理策略: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指:学习时间的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的
设置策略、学习努力和心理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84.学习策略的培养:(1)培养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2)培养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育模式、完形培养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二)85.知识的含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特征,是通过主客观体相互作用产生的。★★p196
86.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获得(三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事物的模拟性现象)言语直观)
知识的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实现)、
知识的提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广泛迁移)★★★★★
87.知识的分类:感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对事物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分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理想:事物
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通过思维活动获得);★★★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发展变化的原因。程序性: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也称操作性知识), 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具体知识指独立、具体的知识,分为术语知识和具体事物的知识;);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三)88.技能的含义与种类 ★★★p203
88.1含义: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符合法则活动方式。 88.2种类:(1)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 特点:外显性,客观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运算和记忆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89.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活动模式、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
90.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定模整熟) (四)91.解决问题的历程:发现问题(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经验)
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表正征,深层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选择适当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p207
92.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9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p209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13 -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五)94.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2)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 (3) 道德起源于人类劳动,有阶级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4) 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5)偶尔的道德行为不能看为品德,品德有外部的道德行为,还有相应的内部道德行为需要,二者统一才 是品德
9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情感的高级形式,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 ★96.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p211 (1)前习俗水平,包括 惩罚服从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认为:9岁以下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在20岁后出现,少数人 97.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1)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2)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3)良好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选择、赞赏、行动)、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98.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217
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的诱因,不等于学习目标) 99.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p219 (1)对学习过程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动机与效果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 动机水平较弱或较强,作业水平高,学习效率也高,反之。
(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100.学习动机(1)培养:①将之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③设置榜样,发挥榜样的师范作用 ④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⑤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⑥引导学习正确积极归因; (2)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②坚持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③利用反馈信息,对学习结果恰当评价 ④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⑤合理设置课堂,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⑥妥善进行奖惩 ⑦适当进行归因训练
⑧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10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解释和评价。★★p220
102.维纳的归因理论:(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 14 -
(2)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
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维度)、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维度)、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维度)等三个维度之中。 103.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
(2)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期望的影响, (3)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的影响, (4)对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
10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性:不同的归因导致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导致对成功和失败的
不同期望,影响个体对其从事活动投入的努力,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三)10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性。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状态
106.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p223
(1)教学中注意的组织:①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②正确利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 ④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的方法。
(2)注意力的培养:①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⑤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和注意品质的意义。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107.人格差异的含义 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和人格特征差
异。 ★★p228
108.人格差异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1)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 (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109.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
式。
110.场依存与场独立:美国 赫尔曼·威特金
差异:(1)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与干扰;
容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科学比较有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喜欢从事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工作;在心理需要上,在同学接纳与教师鼓励方面,有较强的需求。
(2)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倾向于自己对事
物做出判断;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在职业选择下倾向于人际关系简单而可独立作业的工作,如机械、实验等;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111.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整体性策略学习,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到现实
问题中去。系列性策略学习,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的线性发展过程。
112.内倾与外倾:(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内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对主观世界,为人沉静稳重、反应缓慢,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
幻想之中,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倾向于孤僻与害羞。
外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向外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反应迅速,好活动,善交际,不
介意别人的评价,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
(2)外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表现为情绪外露,喜忧溢于外表,起伏变化大,乐观意识明显。内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则不轻易表露情绪,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