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最全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

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文言虚词复习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一、“以”的用法.

A、作介词。可译为“把”、“被”、“对”、 “用”、

“将”、 “凭”、 “因为”、 “根据”、 “按照” 等。 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⑵不以物喜 ⑶何以战

B、作连词。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

(2)我以日中时去人近 练习:

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

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之”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操蛇之神闻之。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C、作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D、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⑴辍耕之垄上。(2)送鲍浩然之浙东 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公将鼓之。 练习:

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而”的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中峨冠而多髯者

B、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 “地”“着”。笑而止之 练习: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

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

四、“为”字的用法

1、wèi

介词,可以译成“被、替、给”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2、wéi

(1)判断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一般动词:为坛而盟 为人五 3、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 练习: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 为人谋不忠乎?

3、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五、“然”字的用法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 然足下卜之鬼乎?

3、助词,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 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 练习:

1、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 谓为信然。

3、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六、“焉”的用法:

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作疑问代词,哪里。 ⑴且焉置土石。 C、作语气助词。

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七、“于”的用法

1、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2、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最全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7ubs1rorr0a0pl1szsm0n19a8hrgx00gx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