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发展。

难点:通过科举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理解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提起选官制度我们学过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官位世袭;秦汉时期推行察举制,考察个人的才能、品行;曹魏又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制定了新的选官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方面又出现了什么新变化,以及隋唐时期其他制度的创新。

【新课讲授】

一、选官制度

【师】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学习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内容。 1. 九品中正制

(1)存在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2)兴起背景:

①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但逐渐由权门势家操纵选官,把持察举的结果,干扰了人才选拔,流弊百出。

②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③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制九品中正制。 (3)概况

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方式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衰落:

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 ②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4)影响:积极影响

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②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土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 科举制 (1)产生原因

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发展概况

①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②唐朝时期: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科举制自隋唐形成以来,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那大家现在思考一下,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3)评价①积极方面

A.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开放性与公平性。

B.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E.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F.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后被西方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②消极方面

A.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师】同学们观察三省六部的关系图,结合课本一起学习一下三省六部的内容。

二、三省六部制

1.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利。 隋唐:

(1)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 (2)三省

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这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为削弱相权,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并使他们互相牵制;同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推进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3.影响

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根据史料,对比分析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 不同点 时代不同 内部结构不同 三公九卿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三省六部制 确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将行政、军集决策、审议、执行为一体的中央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 行政制度。 丞相的权利和地位不同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皇权加强。 相同点 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都直接受制于皇帝,对皇帝负责。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578471z8xf9pugm7qnnb9acj39qq6000eh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