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白杨礼赞》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白杨礼赞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背景知识。 2.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素材】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教学情景导入

看图片,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文学常识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

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它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

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

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

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

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 阅读第七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给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a、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那几个词来概括? b、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c、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d、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e、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a、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b、欲扬先抑c、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成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历求上进的精神。d、“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个向内,层层深入。e、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砥( ) 恹( ) 垠( ) 毡( )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① 辩( ) 辨 ( ) ② 哏( ) 垠( ) 3.解释: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原名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著名 。 5.据原文填空。

但是它 , , , ,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七、布置作业。

课内语段练习。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 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①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②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填在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是( ) A、视线B、视野C、视力D、眼睛

2.“扑入”一词与文中的 一词相互应,表明 。 3.第一句话写出黄土高原的 、 、和 的特点。 4.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而开头却写高原景象这不是离题吗?

5.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象征

景美 形美 神美 2、排比、反问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572dv7xgs541z4g1sgcd5uqa87qzsz016s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