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一数学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计划:上册_课题研究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查字典数学网编辑了沪教版高一数学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的教学,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系,培养同学们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复习:命题的概念及命题的常见形式。
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常见形式:“若p,则q”,我们把这种形式中的p的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命题概念的复习,重点强调条件与结论,为新课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引入: “若p,则q”为真,可以将它表示为
;
如: “若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则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为真命题, 即: 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
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
【设计意图】命题有真有假,通过对真假两种情况的新的表述方式的引入,意在顺利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 2:新知建构
定义:一般地,如果有
3 ,则x>2 ;/p p2、若x=1 ,则x2-4x+3=0;/p p3、若f(x)=x,则f(x)在/p p align=\/>
上为增函数;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的实质是判断命题是否为真)
解:命题1、2、3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1、2、3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问题:同学们,对于命题1、2、3,我们可不可以回答q是p的必要条件呢? 答:可以称对于命题1、2、3,q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将新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构建过程转化为已有知识(命题真假的判断)的应用过程. 强调说明:1“
b q: ac>bc;/p p2、p: x为无理数 q: x2为无理数;/p p3、p: x>a2+b2 q: x>2ab ;/p p4、p: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q:两条直线平行; ;/p p解:因为在问题3和问题4中都有/p p align=\center=\img=\
。所以,在问题3和问题4中,p是q的充分条件。 问题:像在12两个问题中p与q的关系应如何描述? 可描述如下:若有
3} q:{x|x>5} ;/p p2、p: {x|x>0} q:{x|x/p p align=\
border=\
。所以,在问题2和问题3中,q是p的必要条件。在问题1和问题4中都有 或
,相当于
或
成立,只要 ② ,即
即:为使
——缺它不行.
练习:回答例3中q是p的充分条件吗?
【设计意图】本例的设计和应用主要目的有:(1)强调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推出关系,即推出箭头的方向性;(2)从集合关系的角度帮助同学们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3)体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不同表述方式;(4)让学生初步体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四种不同类型,为下节课提前准备。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自己举例给出p、q并判断其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关系。 4、能力提升
例4、用“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填空:
(1)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为矩形的________; (2)
为正数的______________. 答案:(1)必要条件;(2)充分条件。 例5、 填空(写出一个满足题意的即可) (1)“ab=0”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2)“x答案:(1)可填:a=0;b=0;a=0且b=0;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 (2)可填:xq: x2 =1 q:
与平面 与平面 且
且 且 且 ”是“
”是“
”是“
是奇函数”是“
沪教版高一数学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计划:上册_课题研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