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观念
摘要: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以知识的传道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46―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宗旨是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活动的定向、选择与执行, 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观念不同, 它所导致的教学实践行为也不同,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发生变革, 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过程的要求[1]。
一、以转变“四观”为先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为此,教师要树立以下几种新的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有效实施。 1.教材观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负载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功能转变为促进人的发展为主要功能。教材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由此带来教材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教材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2.教案观
(1)教案的功能从“一本专用”到“一本多用”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案也向教学资料夹、教学反思集、读书笔记本、教学日记本方面转变。(2)教案的形式由规范化向“实用化”和“个性化”转变。在教案的形式上,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软盘教案、笔记本教案、常规教案均可,学校只宏观操控。教案的书写原则上没有形式的规定,但必要的东西不可少,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重教学反思,但反思应以学科而异,至少一单元一次。至于教案的详略、格式不做
规定,一切以实用为主,鼓励教师走个性化的路子。(3)教学管理从“监督”向“欣赏”角度转变。现在把教案检查评价改成教案展示,管理者是以服务者的角色和教师一起平等交流,和教师一起发现,一起欣赏,因为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能够接受,愿意合作[2]。 3.教学观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发生变革, 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过程的要求。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观。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什么和为什么追求的问题。教学目标观是教师对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其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观。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么做。教学目标的确定解决了教学的方向性问题, 但教学目标怎样实现也是教师必然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再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观是指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方法等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评价, 可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活动的反馈环节。具体讲, 教师的教学评价观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评价功能观。二是教学评价内容观。三是教学评价方法观[3] 。 4.学生观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它视为教学基础与学生发展的前提,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自己探究,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观念发生如下变化
1.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其课程意识的唤醒。只有当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课程发展的意识之后,他们的批判能力与精神才能逐步形成。”[4] 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5]。教师
的课程主体意识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教师要生成自身是课程实施主体的意识。第二,教师要生成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6]。“课程改革不能离开教师,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7]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即将教学和研究统一起来,设计出适应性更强的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符合自身的特点, 最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8]
传统课程的明显确定性和课程的集权性,致使教师成了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较多的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现在的新课程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性。不确定性的表现有: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等。如此以来,教师就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教学具有了多样性,生成性,它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决策者,从而为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创造新内容和新形式,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留下了广阔空间。 2.由“权威教学”观念向“质疑探索”观念转变 近年来, 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9]。转变教师角色意识是找准角色定位的前提。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少,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对待学生,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