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新设计《匆匆》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 一、 古往今来谈时光
师:【板书:匆匆】预习过课文,你应该知道,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匆匆? 生:说的是时光匆匆,也可以说是时间匆匆。
师:是的。说道时间匆匆,古往今来,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说法。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表达的。【板书:表达】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中出现的几句话。 【课件出示】
背景音乐: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语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
诗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鹤滩《明日歌》
俗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关汉卿《窦娥冤》中“蔡婆婆”开场词 名言警句: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莎士比亚
生:读句子。
点评:慨叹时光匆匆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但同一题材用不同文体去表现,却各具特色。开课宜始,教师从内容入手,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让学生感受“相同”中的“不同”,从“表达”的角度,为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文体特点,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不但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听读,发现散文的表达特点
师:看,不论哪一种表达方式,目的都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明白。【板书:清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板书:散文】让我们通过学习,感受这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吧。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请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生:听读,做标记。
师:我发现大家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我们来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有感觉?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都可以。
生:汇报交流。(内容略)
师: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甚至发现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零散地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点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家诉诸声音之后,听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更清晰的意义,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一扫语言障碍,使学生直接关注文体特点,这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从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点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以学习“表达”为重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感性到理性,对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然在胸,显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细读,感受经典的表达特性
1、在“明了”与“疑惑”中感受
师:【板书:明了】大家有感受的地方,就是领会了作者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意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有十四条定义,其中一条就是每一次读,都能让你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看来,《匆匆》就是这样的经典。【板书:经典】再看看,全文中是否有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呢?
生:读问句,提出自己的疑问(略)
师:经典,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只问不答,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课件展示】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点评:“明了”的自然不用教,“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只问不答”,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学生有了“疑惑”,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这也正是何老师教学设计的“圈套”。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2、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
师:问题最集中的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我们先从课文前三段中试图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默读课文前三段,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你所熟悉的事物。【板书:熟悉】
生:默读。
师:【课件出示】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你一定非常熟悉。请一个同学读给我们听。
生:读片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熟悉的事物有哪些? 生:燕子,杨柳,桃花。
师:(师生接读第一句)这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能失而复得。这个意思,从第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以体会到了么?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又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再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排比的方法,不断强调。
师:很好,可是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的特点和其他事物的特点一样么?
生:不一样,这是在对比。
师:对比后,你发现时间的特点了么? 生:一去不复返。
师:很好,通过这样的对比,你对时光的流逝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惋惜,希望抓住时光,不要这样溜走。 师:带着感觉,带着理解去读,会读得更有滋味。 生:读语段。
师:再接着看。对比之后,作者为什么连续三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其实,这些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时间去哪了?而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强调这个意思。
师:很好,大家不仅关注到表达的内容,也发现作者表达时采用特殊的形式。【板书:内容,形式】真会读书。现在,请每个同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一段,关注作者的表达。
生:读第一段。
点评:“熟悉”的事物找一找、读一读,领会一写再写、反复强调的作用,在这样的领会中,“话峰”急转之后的“陌生”忽然变得不陌生,学生赫然发
现这“陌生的事物”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而也便领会了作者的表达之妙。何老师的设计,巧就巧在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教散文,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3、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走进经典
师:看,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表达,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板书:陌生】再请大家先看看第三段,这一段给我们更大的熟悉感。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自己默读,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事情大家每天都做。
生:(默读)洗手,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玩游戏时,时间过去;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生:跨过,闪过,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生:读第三段。
师:这就是经典的表达。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陌生中寻找疑问,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经典,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各种方式,不厌其烦地读。【板书:读】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年段,其一,内容上,你读懂了什么?其二,形式上,你发现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生:(示范朗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