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教学内容。
矛盾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又是矛盾论的精髓。本课紧扣此问题依次说明“是什么”、剖析“怎么样”和探讨“怎么办”,线条清晰、内容丰实、逻辑严密。由于矛盾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因而本课内容必然涉及到前面所学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后面所学相关内容作思想理论与方法的铺垫,这就奠定了本课内容在第三单元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教师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把握需更具宏观视野。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采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注重从哲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第九课的要求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标准》要求和学生情况,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并据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原理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基础上,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难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三、设计理念与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科探究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学情、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我选择了设疑导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结合教学方法,本课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知识迁移、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大量感性的生活材料为情境,并紧紧围绕“情境导入、情境分析和情境回归”的主线来进行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组织过程 一.设置情境 1.引言 导入新课 2.[播放视频]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 (教学片段展示)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感悟它们所体现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然后,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本课的课题,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二.情境分析 新知探索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对比本框一)说明“是“共性”与“个性”的概念,得出结论。 什么” 二)剖析“为 什么” 1.[展示]历届奥运会会徽图片,引导学1.矛盾的生观察思考与合作探究。 普遍性寓于 一方面,通过解决下面的问题,理解“矛特殊性之中 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你为什么认定这是某一届奥运会的 会徽?它有什么特点让你认出它?(个性) ※你是通过什么要素认定这是奥运会 会徽?(共性)这些要素(共性)原来存在于2.矛盾什么地方? 的特殊性离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逆向思考解决下面不开普遍性 的问题,理解“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 性”。 这些奥运会会徽的不同特点能不能离设计意图及依据 采用情境激趣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具体现材料进行导入,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法,以识旧探新知。 为什么我设计这三个层次来解决重难点,这是因为: 1.哲理比较抽象,但源于生活,所以我选取和运用大量的感性材料都源自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上升到感性认识,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 2.理解哲理需要哲学思维,所以我先从个别现象到社会领域、再上升到 3.相互转化 三)探讨“怎么办” 三.情境回归知识内化 开它们所传递的共同信息? 2.[播放视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政材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党在十六大具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建设任务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3.请你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事物,说明:它是怎样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的? 设置情境:从以上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哲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相互转化)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结合导入视频材料,归纳总结:如何建设海南新农村,构建和谐海南社会? 1.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知识结构归纳本课内容(板书设计)。 2.教师鼓励学生多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引导学生理解。 3.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激趣与设疑导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注重启发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个环节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这个环节取材社会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 通过知识结构图回归情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突出本课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本课内容,并转化为能力。 五.设计感悟:
哲学来源于生活,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避免以往政治教学、特别是哲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注重学生的知识经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哲理、用哲理指导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矛 盾普 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遍性和特殊性的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科学认识秩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