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三专题限时检测(二)(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乙】平民从私利出发称赞前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听到虚名而尊重这些人,而得到尊重的,一定会得到好处。百姓从私利出发诋毁后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受世俗蒙蔽而鄙视他们,而受到鄙视的,一定会受到迫害。结果声誉和赏赐归于私下干坏事、应当判罪的人,而诋毁和迫害却给了为国家做好事、应当奖赏的人。这样还想求得国家的富强,是不可能的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苏洵《史论》)

(1)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2分)

答案:范晔、陈寿。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3分)

解析: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不是评论。

答案:前辈史家各有失误,完美的修史人才很难得;后代史家应以前人教训为鉴,不要只停留在批判指责的程度上。

参考译文:陈寿写三国志,魏用纪而吴、蜀用传。三国鼎立而称帝,魏不希望有吴、蜀存在,就好像吴、蜀不希望有魏存在一样。陈寿唯独称魏为帝而以臣子看待吴、蜀,吴、蜀对于魏为什么这样呢?这是陈寿的失误啊。唉!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失误,而班固也没有做得准确。范晔指责班固失误,可范晔更失误,到了陈寿又如此。史学上的人才实在难得啊,后来的史学家们应该以此为鉴,不要只是指责他们啊。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5分)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节选自《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本段之中,有一著名成语是 。(1分) 答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请你结合韩信忍受胯下之耻,谈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解析:在老子这里,“勇”和“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从对比中分析自己的理解。 答案:此处的“勇”绝非匹夫之勇,逞一时意气而不顾后果的行为绝不是“勇”,而是“敢”的否定。“勇”之所以为“勇”,在于谨慎与顺应,故而才能够全力以赴,能够专注地做事。而将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逞强使气,往往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勇”和“敢”之别在本质上其实就是柔与刚的区别。就像韩信忍受胯下之耻之后说:“我其实并非真的怕他,而是没有杀他的道理,如果就因为计较些许小事而杀人,那我也不过就是个莽撞的匹夫罢了,还哪里会有我的今天呢?”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观点的提出是与老子所尊崇的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观点密切相关的。(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子墨子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1)上面两则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想到一句古语是“ ”。(1分)

解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故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 答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4分)

解析:与道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开满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不觉得香味存在,那是因为自己和那种芳香融为一体了。和素质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卖渍鱼(即鲍鱼)的商店,久而久之就不觉得臭味的存在,那也是因为自己和那种恶臭融为一体了。两则材料都体现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要主动选择有益于自己成长的环境,自觉约束自己,完善自己。

答案: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好坏并存,加上青少年阅历浅,思想单纯,极易受到身边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主动选择有益于自己成长的环境,自觉约束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综合观点,结合现实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墨子(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中说: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渍鱼是臭的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

【甲】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乙】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语段【甲】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之人交往。(2分)

答案:中行(中道) 狂狷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3分)

解析:语段②讨论了和谐与礼的关系,明确句意后分析观点即可。

答案: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1分)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1分),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以礼来加以节制。(1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如果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②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小事情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10.(2018·杭州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 里仁》)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 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1分)

解析:上述材料都提及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义之与比”是说君子和义在一起,而君子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因而“义”被视为中庸之道的一个原则,“乡原”违背了道德原则,不算是中庸之道的践行者;第三句话是说百姓已经缺少这一道德很久了。综上可知,这几句话是在强调行“中庸之道”须有道德标准和原则。 答案:讲究原则

(2)孔子为什么对“乡原”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分)

解析:关键是理解孔子对“乡原”含义的解读,及其与中庸的冲突。

答案:“乡原”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原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原极为反感。(联系现实略)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人。”

孔子说:“作为一种道德,中庸属于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5分)

【甲】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

【乙】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

(1)材料【甲】子贡评价他的老师 (原文);

材料【乙】因为子贡这段话,后人将“师门”称为“门墙”,成语 ,谦称自己愧在师门。(2分)

解析: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忝,有愧。“忝”便是自己位列其中会让其余的人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答案:温、良、恭、俭、让 忝列门墙

(2)子贡擅长辞令,在维护老师形象上不遗余力,请结合材料【乙】说说子贡的说话艺术。(3分)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三专题限时检测(二)(含解析)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乙】平民从私利出发称赞前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听到虚名而尊重这些人,而得到尊重的,一定会得到好处。百姓从私利出发诋毁后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受世俗蒙蔽而鄙视他们,而受到鄙视的,一定会受到迫害。结果声誉和赏赐归于私下干坏事、应当判罪的人,而诋毁和迫害却给了为国家做好事、应当奖赏的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6gup9qf6e2cg5h8ins237lyd0yjbf015t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