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三专题限时检测(二)(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三专题限时检测(二)

(含解析)

专题限时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1.(2019·“Z20”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5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论语·宪问》)

(1)在孔子看来,“知者”的主要特点是 ,“仁者”的主要特点是 。(2分) 解析:答案在第一则阅读材料中。智者主要特点可根据文中“知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来分析概括。仁者特点可根据文中“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来分析概括。 答案:灵动 沉稳(意思对即可)

(2)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文中的“荷蒉者”是“知者”还是“仁者”,为什么?(3分)

解析:材料一中说智者是灵动的,仁者是沉稳的。从“荷蒉者”能从孔子琴声中听出言外之意,说明其非常聪明。根据材料二“荷蒉者”说“深则厉,浅则揭”,表明其是一个通权达变之人,综合起来看“荷蒉者”是一位智者。

答案:是智者。①他能从孔子琴声中听出言外之意,可见是一个知者;②从文中他主张的“深则厉、浅则揭”可知,他是一个通权达变之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恬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筐子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这个击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褊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走过去;水浅就撩起衣裳走过去。”

2.(2018·余姚中学高三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5分)

材料一: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者与?”

材料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材料三: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1)写出与材料二表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2分)

解析:材料二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他,他就出去任职,没有人用他他就归隐,这样的事情只有孔子和颜渊才能做到。这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相类似。在理解这句话时,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用”“行”“舍”“藏”的意思。

答案: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说法是否矛盾?(3分)

解析:孔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并为这些大理想而努力奔走。因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从对理想的坚守而言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针对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而言,孔子抱着执着与献身精神,对统治者的用与不用,选择出仕或归隐,体现了儒者的通达权变。

答案:不矛盾。前者是从对理想的坚守而言的,后者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的具体行为而言的。对隐者的出世消极态度,孔子抱着执着与献身精神;对统治者的用与不用,可以出仕也可以放弃出仕,转而讲学,体现了儒者的通达权变。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材料二: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出去,不用我就归隐,这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 材料三: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筐子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这个击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褊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

就穿着衣裳走过去;水浅就撩起衣裳走过去。”

3.(2018·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1)阅读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处事原则。(2分)

解析:体现在对待“善”等方面的态度。 答案:善恶分明、公平公正(中庸)。 (2)请简要评价孔子的“以直报怨”。(3分)

解析:简评意在点明含义后指出其实质。

答案:“以直报怨”是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子贡问孔子说:“一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问孔子说:“一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也还是不行。不如一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都厌恶他。”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5分)

【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乙】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③子:这里指女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 的态度。(1分)

解析: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到人臣谏正的责任,更违反了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诸侯,季氏富于周公这是越礼;公冶长虽身为囚犯,却素有美德,有才能。由此可以概括孔子为人处世时的是非分明、扬善嫉恶的态度的政治主张。 答案: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4分)

解析:解答时要指明孔子更看重学生的哪些方面,并且他对自己的学生也能公平公正看待,不偏袒,注意不要脱离材料。

答案: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②不能只察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③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④“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⑤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列于“孔门十哲”),但也有犯错的时候。

参考译文:【甲】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们这类人了,后生们可以敲鼓去声讨 他了!”

【乙】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公冶长被关进牢里,但不是他的罪过。”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做妻子。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5分)

【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百姓循私害而訾

之,世主壅于俗而贱之,贱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赏在乎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害在乎公善宜赏之士,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韩非子·六反》)

【注】 ①虚声:虚假的名声。②訾:诋毁。③壅于俗:被这种世俗偏见蒙蔽。

(1)以上语录中体现了孔子、韩非子不同的义利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义利观。(2分)

解析:孔子认为君子看重道义,而小人看重利。认为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的。认为贫苦的生活也能乐在其中,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如同浮云。可见孔子是重视道义的,他不排斥富贵,只是鄙视不合道义的富贵。而韩非子则认为百姓从私利出发鄙视那些本应受到尊敬的人。这是一种事事从自己出发,为自己考虑的极端功利主义,这些人判断道义的依据是对自己的 利害。

答案: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极端的功利主义或只有利益的算计没有道义。

(2)你赞同哪一种义利观?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3分)

解析:重点阐述孔子的义利观。从孔子义利观的辩证性来谈,注意联系实际。

答案:赞同孔子的看法。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会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的利益,如果触犯了道义或损害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作浮云。

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三专题限时检测(二)(含解析)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三专题限时检测(二)(含解析)专题限时检测(二)(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1.(2019·“Z20”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5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6gup9qf6e2cg5h8ins237lyd0yjbf015t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