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哲学,然后转向法律(主要是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发现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要从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继而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且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我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这指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在《序言》中用一长段简洁的语言的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点,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带来社会的变革,两个决不会等等。从而我们知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的,并且通过此,唯物史观得以逐步创立。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创建构的重要环节。
答: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形成基本的内容和框架,在《序言》中进一步的成熟和发展。首先,《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支柱理论———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等等,都作了简明而精炼的概括,比《形态》的表述要成熟得多;再有,马克思提出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要比《形态》中划分的五个阶段准确的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济学批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找到了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或者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三、论述题
1、 试论实践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在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6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生活过程。它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既是自由的,也是必然的,是“定在中的自由”,是 必然中的选择。对于马克思来说,实践不仅是不同于人的单纯思想活动的感性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同时是受人之外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和决定的,抽去了这一点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和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马克思在《提纲》一文中,对实践做了这样的界定:一是从客观现实的活动形式去规定实践, 把实践看作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从而从根本上区别于唯心主义;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能动活动,借以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地位和作用:(有些问题)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和揭露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深刻揭示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内在统一,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奠定基础,完成马克思哲学的出场。
(考试时根据题目安排来作答,适当修改,参照辨析题第一题,总的观点应该是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
2、 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角度和语境不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到在对经济学长期研究后,得出一个总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是“用于指导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科学工作”。也就是说马克思
7
是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提到历史唯物主义,并用以指导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当时流行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进行批判,清算了从前的唯心主义哲学信仰,并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
联系:虽然两者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点话语的表述上有些不同,《序言》更加经典化,但是基本的原因是差不多的。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前者从物质资料生产的双重关系考察,后者描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连动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生产关系消亡与产生条件的原理,前者指出社会革命能否到来,还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生产力”和“反抗……”的革命群众”,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后者力图对新旧生产关系变更交替的条件与时机,从理论上作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界定 提出“两个决不会”结论。
再有,在有些方面,两者相互补充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的序列问题,《序言》的划分修正了《形态》五个历史阶段的划分,更加准确。再有,《形态》中指明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同时也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从而研究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构造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3、 试论马克思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主要是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马克思通过批判地吸取黑格尔现象学方法,才找到了哲学的革命变革的钥匙,从
8
而确立了新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自然观、社会观、实践观以及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上。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生活的批判而实现的,是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机器啊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特殊规律。
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维度。总体而言,没有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就没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且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丰富完善了马克思的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批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推广与运用,他们是一般与特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过是进一步论证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同时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是指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为指导的,哲学批判为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批判提供理论视域和基本原则;而且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哲学批判引入对现实社会的基础的批判,经济学批判则为他考察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具体的现实的内容,为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4、 试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域。
马克思经济政治学批判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社会物质生产为基础,是适用于所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把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为展开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现实
9
的人”作为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使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而立足于社会现实、社会关系、交往活动等人类的生存根基之上。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各种现实关系的社会一历史规定性进行了去范畴、去概念的清洗还原,揭示出其现存的社会关系不是逻辑先在的,而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出来、并且不断改变着的。
马克思从社会历史视域出发来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历史限度进行了最关本质的揭示,就此而言,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地,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要比经济学家们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从而便具有了批判的原则高度。
正是由于马克思将科学的方法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之上,进而划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界限,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得以确立,这一原则和基础的定向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研究方法上完全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以及后来的经济思想流派。
5、 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社会物质生产为基础,是适用于所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统一性与模式表现的独立性、多样性,且为社会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指出了辩证的途径和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强调,唯物史观不是教条,而是进行研
10
究工作的指南。
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强大的分析工具。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也是历史的起点。揭示出其现存的社会关系不是逻辑先在的,而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出来、并且不断改变着的。
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这里的批判主要是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立场和出发点的批判和对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具有历史规定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关系,是一定物质性质的生产,构成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再有,批判性吸收了黑格尔能动的否定性辩证法, 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哲学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