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谈小学生心理疏导及心理疏导的常用方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生进入学校伊始,就从家中的“中心”地位变成学生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接触中形成了人际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些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结合自己多年在小学担任保育工作所接触到的一些案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衍生;其二,从老师处体验到关爱的深度与广度比家优点少;其三,开始涉足同学间的协助与竞争。

这些变化使小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会碰到环境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认知的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又会产生一些障碍。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刻,是心理发展中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处于矛盾交织的起始阶段。

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障碍,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题目之一。

笔者在此主要是就小学生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盲目崇拜,被动遵从和嫉妒等几个障碍题目的成因作粗浅探讨,并针对这些成因提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敬佩模仿和盲目崇拜

小学生从家里到学校,接触的人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在教授知识和相互协作中,会因魅力出众而倍受小学生的关注。

一般以为,小学生只有在11-12岁以后才有真正的逻辑思维,固然这一观点夸大了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但至少说明在缺乏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生理发展的制约,小学生对老师或有特长的同学较轻易产生敬佩与模仿,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幼稚,脑发育的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教育时间,对事物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系统,爱憎观不能完全达到社会要求,因此,这种敬佩与模仿会变成盲目崇拜。

实践也证实,很多教唆犯正是利用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唆青少年犯罪。

盲目崇拜会产生一种完全的失往理智分析和辨别事物的状态,盲目崇拜会在一种没有是非观的情况下,进行模仿,危害很大。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人交往有受他们生理、心理年龄所制约的崇拜,他们不会分析这些对象行为的是非性,而把对他们的崇拜转化为一种信任,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模仿,如打架、说粗话,自由散漫等。为了使小学生正确辨别敬佩模仿和盲目崇拜的区别,对策建议如下:

1、正确熟悉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加强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以为,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的,但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个体身上的作用是不同的,是可变的。

固然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受到生理发展的制约,但对小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方面,价值观的教育能促进小学生生理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加快心理年龄的成熟;另一方面,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小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先进为主”效应,促进小学生是非观的确立。

在我们学校,曾有一位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每当看到别的同学有新奇的文具,可口的小食时,总流露出羡慕的眼光。我观察到这一细微的变化,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讨论会,了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学会公道使用零用钱,养成不吃零食的习惯,从小树立节约光荣的意识。

2、教育小学生建立自尊观念。

有材料研究证实,自尊心与对人魅力有较大的反相关关系。所谓自尊心,可以说是人对自身所持的态度,特别是当自己的态度伴随好的或差的评价时。教育小学生建立自尊的观念,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正确区别敬佩与盲目崇拜的区别,另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帮助小学生建立自尊心,在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其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正确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其二,在教育方法上,坚持以奖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

二、主动遵守和被动遵从

遵从与遵守,都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遵从指小学生屈服群体的压力,被动地接受群体规范;而遵守指小学生充分熟悉到群体规范对群体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接受群体规范。

小学生由于受到生理发展的制约,对群体规范的意义,不能够较深层次地理解。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遵从,首先来自于群体一致性的压力,著名的阿希试验表明,由于强大的团体压力作用,在简单的课题中也会引出错误答案来。说明在群体意见的压力下,个体会失去自我,被动地处于遵从状态;其次,来自于恐惧,这些恐惧是对群体规范的强制力,为了避免惩罚,学生们就会选择遵从。遵从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压力眼前,有些学生会选择脱离,自暴自弃,使其心理发展畸形。为了将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遵从转化为遵守,在教育中应当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内、外因关系,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在小学生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是外因,这些外因假如要对学生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小学生的水平、动机、爱好等内因。列宁曾指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运动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育学生遵守群体规范时一定要向学生阐明意义和作用。

具体而言:

其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针对学生们已懂了些什么,把握了些什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针对学生们的留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教育。

其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爱好和需要。

在激发自觉性的教育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动机,针对学生的爱好和需要,用直观和简易的道理,用比喻、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按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客观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群体规范。

常听我的同事们讲起他班有个学生,他上什么课都无精打采,体育课上却精神焕发生龙活虎,根据他的爱好,老师抓住其擅长运动的特点,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并对自己树立一定的自信。再寻找合适的机会让他熟悉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更好地干好这一工作。老师的要求、希冀、压力以及自身向上的动力,激发了他的自觉性。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外因关系,才能使学生由遵从变成遵守,使群体规范成为保障学生有序学习的条件。

2、加强正面引导,优化群体氛围。

日本心理学家日田和考通过一系列实验以为,一致性的压力是遵从的源泉之一。群众一致性理论也以为一致性是群体内聚力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一致性压力,主要来自于班级群体,同学之间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熟悉。

假如一致性的方向有利于遵守规范,则会使学生加强对规范意义的熟悉,假如一致性的方向不利于遵守规范,从学校班主任工作研讨中获知,往往班主任在班上要求偏严就会有不少同学发牢骚和不理解,使学生对规范意义的熟悉度降低,被动遵守规范或破坏规范。

因此,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批评为辅,注重班级群体氛围优化。

引导工作还必须讲求方法,抓好班干部和学生中威信较高的同学的工作,以点带面,使班级的群体风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竞争与嫉妒

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形态。学生自进学前开始,学生间就不可避免地涉进竞争环境。学生在校读书,家长和老师总是激励他们取得好成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被公布出来,好的图画、手工、写字之类的作品被展示出来,这些大大地强化了竞争功能。在学校,一方面大声夸大人与人之间协调的必要性,实在竞争原理却占压倒上风,小学生们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并被内在化。适度的竞争是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它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社会是吻合的。但竞争被无穷扩大化以后,个人间的竞争轻易产生紧张、不安、失败感和敌意,假如不加以正确疏导,则会演变成挫折感,焦

虑感,以致产生谩骂、嘲笑、攻击、侵犯等一系列的嫉妒行为。嫉妒的产生来自失败和需求的不满足,竞争中失利的发生,假如不能正确面对失败,这种经验的积累就会产生敌意和不安。竞争在学校作为激励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机的手段和策略被广泛使用,短期内仍不会消失。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和使用竟声手段,并辅之于相对应的引导教育。

1、充分熟悉竞争的负面作用,加强学生对挫折的忍受力。

假如利用得当,竞争的确有好处。竞争可以加强以实现目标为目的的课题的进行,可以加强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激发潜伏能力。但竞争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产生嫉妒感,产生嘲笑,攻击等过度行为,并由此还可产生一系列狭窄的自私心理和作弄人的阴暗心理。这些心理活动,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为了克服嫉妒心理,教师要善于调节竞争手段,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熟悉竞争带来的挫折。

其一,教育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竞争经验,能够得到检验自己的气力和能力的机会,更客观地观察自己,现实地熟悉自己,获得熟悉自己的能力和限度的机会,加强自我批评的能力;其二,正确面对竞争的失败和不成功,熟悉“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假如不因此而气馁的话,将使失败作为一种契机,它促使人们探寻失败的原因,深刻检查自己,找出克服困难之路。

2、积极引进协作手段,减少竞争的负面影响。

嫉妒作为竞争的负作用,对学生的危害性很大。除了加强挫折的忍受力外,积极引进协作手段,将会切实减少嫉妒。协作主要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事态,为了达到协作,要更多地和同伴们有效地交流思想,协调一致。协作活动,使学生熟悉自己到达目标的机会是在同群体其他成员的关系中彼此促进地相互依存的。对同群体成员的领带性,必令大大减少嫉妒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用好竞争和协作两种手段,在共同学习、集体活动中,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并体验怎样才能有效地求得共同目标。瞿雨佳同学、颜诗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两个学生,他俩都喜爱绘画,可颜诗琪同学受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影响,基础要优于瞿雨佳同学,但瞿雨佳同学并没有气馁,在低年级时就说过要在绘画上超过颜诗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绘画上各具特色,三年级时两人都参加了全县小学生字画大赛并双双获得奖励。在协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依存以及与别人和集体能够看法一致,将促进协作行为的发展,减少嫉妒行为。

心理疏导的常用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建立和发展良好辅导关系的方法、观察和反映的方法、影响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良好的关系是辅导成功的一半。”辅导员应尽快让来访者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使随后的辅导工作能够在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顺利完成,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关系本身的治疗功能。

1、初步建立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鼓起勇气站在辅导老师面前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担忧和疑虑的,这时候,辅导老师的态度是否热情,语气是否温和,表情是否关切,是能否迅速化解学生的紧张,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可以先和来访学生握手,亲切地叫其名字,给予热情的问候和简单的寒暄,然后再询问其来访目的。在会谈过程中,不妨将保密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自然地告诉学生,打消他的顾虑。另外,辅导室里温馨宁静的环境布置,辅导员自然放松的坐姿,也都能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

2、深入关系的建立

研究表面,影响辅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辅导者对来访者的态度特质,以及这些态度特质是否得到合适的表达。辅导员主要透过个人中心疗法中的平等、同感理解、真诚关怀和无条件接纳等态度及其具体的表达技术与来访者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1)平等。保持态度的态度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基础,也是充分表达其他态度的前提条件。保持平等的态度要求辅导老师不以专家、老师、长者自居,能意识到咨访双方都有接受和拒绝、反驳和批评、选择和放弃的权利和自由,以自己的平等心态和平等意识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表达自由,达到平等、轻松、无门槛的沟通。

(2)真诚。真诚需要辅导老师能够毫无保留、完全透明、发自内心地关心来访者,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真实面貌面对来访学生。真诚是促进信任和喜爱的最有效的态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咨访双方更自由、更开放的探索和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疏导老师的真诚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心态的榜样,能促使来访学生自发地学习。

(3)同感。同感要求辅导老师设身处地地倾听来访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充分地体察他的痛苦困扰。高水平的同感能够使来访学生迅速感到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有效地加深和推进辅导关系的深化和巩固。

要做到同感的关键,在于辅导员的立场,即辅导员是否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进入对方的自动框架系统,与来访者感同身受。因此,同感不同于单纯的理解,只需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对对方的话形成认识,达到了解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用当事人的眼睛和经验来看待和解释他所经历和面临的人和事。”

(4)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就是对来访者的宽容和积极关怀。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无条件的接纳是很重要的。只有接纳对方而不是批评,才能让来访者感到安全,愿意倾诉。无条件接纳要求辅导者能够超越个人价值观,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来访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和心理缺陷。当然,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让心理辅导老师明知道来访学生的毛病,却忽视或粉饰这种毛病,甚至把它解释为正常,强迫自己喜欢的这种毛病。辅导老师可以表现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厌恶或反感,但是这种表现是建立在师生都理解它的发生是有缘故的、相信学生能够在专家的协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和成长的信念上的。

简单的接纳方法通过信任的表情、肯定的手势、点头、语调和声调的变化或身体距离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非批评态度和言语

55wfz920bx99g5n14bz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