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西南大学 自然地理2010年考研真题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西南大学 自然地理2010年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6分/题,共60分)1.大陆岛(第一章 地球 P39)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大陆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2.地域分异(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464) 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3.气温垂直递减率(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98) 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气温变化值表示,即℃/100m。4.南方涛动(第三章 大气圈与大气系统 P149)指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震荡现象。5.波浪(第四章 海洋与陆地水 P186)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四要素。6.径流模数(第四章 海洋与陆地水P211)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称为径流模数。7.滑坡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8.河流袭夺相邻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不同,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称为此河支流,就是河流袭夺。9.沉积建造(第二章 地壳P55)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10.生物群落(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402)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二.简答题(10分/题,共40分)1.简要论述温度对生物的影响。(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388)答:各种生物对温度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此范围内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才能正常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生物所能忍受的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而导致死亡。(1)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植物一般在0—45℃的温度范围内可正常发育,但也因种类不同有所差异。高温的伤害主要在于减弱光合加强呼吸作用的程度,使二者失衡。高温持续时间过长将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质,使植物因“饥饿”死亡。高温还可破坏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促使蛋白质和酶失去活性乃至发生凝固变性。低温主要是冻害,低于0℃的温度使细胞间隙的自由水结冰,挤压细胞质造成机械损伤,并使细胞失水萎缩。所以,在自然条件下,许多植物产生了一系列防止极端温度伤害的适应特征,如落叶,休眠,芽具芽鳞保护,加厚树皮,体表密生绒毛等。(2)温度对动物的影响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温度范围内,但不同种类适应温度的范围有所差异。①温度对动物生长发育和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低温可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由于其性成熟延缓,动物可以活得更久、长得更大。②温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使动物主动选择适宜的温度环境,以利于其生存。(3)温度还影响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故生物种类较多,寒带和高山地区种类较少。2.简述气候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发育的。(第六章 土壤圈P331)答: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在一定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①气候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土温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黏粒含量增多;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风化速度与温度有关;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潮湿积水和长期冰冻地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⑤土壤物质的迁移是随降水和热量的增加而提高的。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3.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特征。(第五章 地貌P279)答: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如下: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向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洼地较少,且从南向北减少,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③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有类峰林地貌。④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⑤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上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偶见洼地。4.简述风化作用类型及其机理。(第五章 地貌P253)答: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①物理风化物理风化又称之为机械风化,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裂隙和节理,在其经过构造变动或上覆岩石被剥蚀而露出地表时,负荷及应力、太阳辐射增温与昼夜温度变化、岩石表面的干湿变化、植物根系等都可对地表岩石造成机械破坏,使之发生物理风化。②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岩石中的矿物从生成环境转入地表时将失去稳定性,沿裂隙、节理发生水化、水解、溶解和氧化作用。化学风化强度取决于温度、湿度与水溶液的PH。三.论述题(25分/题,共50分)1.试论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与圈层间的相互关系。(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461)2.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地理学背景与意义。

西南大学 自然地理2010年考研真题 - 图文

西南大学自然地理2010年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6分/题,共60分)1.大陆岛(第一章地球P39)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大陆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2.地域分异(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464)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5qvv1qss60fvam2gyzr6h1tx45d76007n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