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阶段 年龄 特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 1.“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阶段 2~7岁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1.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2.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1.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 11~16岁 2. 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考点 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 ◆考点 3:中学生人格发展 1.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特点 胆汁质 强、不平衡 不可遏止型(兴奋型) 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 粘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 抑郁质 强、平衡、不灵活 弱型(抑郁型)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 2.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 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三 中学生心理辅导
◆考点 1: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考点 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专题十四 中学德育
◆考点 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考点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从众和服从)
(2)认同(实质: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师徒与榜样一致) (3)内化(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考点 3:道德
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 阶段 年龄 特征 自我中心阶段 2-5岁 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1.他律道德阶段; 权威阶段 5-8岁 2.严格遵守规则; 3.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客观结果)。 1.自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 8-10岁 2.认为规则是可改变的; 3.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对错(主观动机)。 公正阶段 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 六阶段 含义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前习俗水平段 (<10岁)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好孩子”定向阶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寻求认可。 段 习俗水平(10-20岁)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 向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看中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 后习俗水平(>20岁) 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最高阶段,人命关天,生命无价 3.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4.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6.德育原则 ★
(1)导向性原则——政治思想,德育品德的导向;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有话好好说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对人,严和爱相结合 (4)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引导,纪律约束,对事不对人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辩证,一分为二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校内外两方面 (8)因材施教原则
7. 中学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8.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道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