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内发论——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 2.外铄论——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 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考点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

遗传——可能性(物质前提)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外部因素

环境——现实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

1.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概念】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专题四 教育制度

◆考点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

2.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

类学校的兴致、人物、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考点 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考点 3: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考点 4: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特点 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 1902 1903 只颁布没有实施 首次颁布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首次实施 地位 壬子癸丑学1912-1913 制 壬戌学制 1922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沿用至解放初期 ※巧记:壬颁布,癸执行,长期戌美国 ◆考点 5: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考点 6: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3.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

4.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 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

专题五 教育目的

◆考点 1: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考点 2: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1.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巧记: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 ※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 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 4.知识本位论(传授) 5.宗教本位论

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考点 4: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物质基础 4.美育——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专题六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考点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类:

(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历史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

(四)实验法 分类: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专题七 中学课程

◆考点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

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考点 2:课程的分类 分类标准 课程 分科课程 (赫尔巴特、斯宾塞) 组织方式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杜威) 必修课程 实施要求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设计开发地方课程 主体 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 呈现方式 隐性课程 ◆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基本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夸美纽斯、赫尔巴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特、斯宾塞 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杜威、克伯屈 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代表人物 课程特点 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又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一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活动中心课程论 (经验课程) 社会中心布拉梅尔德、金蒂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课程论 斯、布厄迪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考点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考点 5: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考点 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 7: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1.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

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

(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 8: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 4.CES评价模式

◆考点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专题八 教学

◆考点 1: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其他略)

◆考点 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略) ◆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考点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考点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1.内发论——内在需要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2.外铄论——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5n4i8accu38gus0yjo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