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用于计数器和定时器时,必须有常数K值紧跟,K分别表示定时器时间或计数次数,它也作为一个步序。
4)AND指令 AND(And):“与”指令,适用于和触点串联的常开触点。 5)ANI指令 ANI(And Inverse):“与反”指令,适用于和触点串联的常闭触点。
6)OR指令 OR(Or):“或”指令,适用于单触点并联的常开触点。
7)ORI指令 ORI(Or Inverse):“或反”指令,适用于单触点并联的常闭触点。 8)RST指令 RST(Reset):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的复位指令,适用于将计数器的当前值回复到设定值或清除移位寄存器中所有位的信息,即清零。计数器有计数输入和复位输入两个输入端。当计数输入端触点每次从断开至接通时,计数器的值减1,当通断次数达计数值后,计数器的当前值减为0,此时计数器的线圈接通,其常开触点闭合。如果要计数器从当前值回到最初设定值,则要接通复位输入端的触点,RST起复位作用,使计数器线圈断开,其常开触点断开。RST指令总是优先执行的,因此当RST的输入保持时,对计数器或移位寄存器的输入不再接受。所有的计数器和部分寄存器具有掉电保护功能,所以当不必再保持计数器原有状态时,在工作开始之前,要使用特殊辅助继电器M71,在主机投入运行的瞬时,产生的初始化脉冲,使计数器或位移寄存器复位。
9)SFT指令 SFT(Shift):移位指令,适用于将移位寄存器中的内容做移位操作。可由8个或16个辅助继电器组成移位寄存器。
4.6.2 移位寄存器三个输入端功能为:
数据输入端IN:当连接IN端的触点接通时,表示把“1”送到移位寄存器的最低位,反之则把“0”送到此位。
移位信号输入端CP:当连接CP端的触点每由断变通一次、来一个脉冲时,移位寄存器的内容从编号小的低位,向编号大的高位顺序移动一次,最高位原来的数据丢失。
复位信号输入端R:当连接R的触点接通时,对应的辅助继电器全部断开,即移位积存器全部清零。如果R端连接的触点一直处于接通状态,则数据输入和移位输入的信号全无效。
4.7 软件系统设计
根据控制要求用基本逻辑指令编程编制的梯形图(详见附录一)。图中,T40为PD-1、PD-2、PD-3、YV延时起动、延迟的计时器。
13
PLC端子接线图如图4.7所示:
图 4.7 PLC端子接线图
网络表: KM1 Q0.0 I0.0 顺序启动 I0.3 FR1触头 KM2 Q0.1 I0.1 顺序停止 I0.4 FR2触头 KM3 Q0.2 I0.2 急停按钮 I0.5 FR3触头 FR过载信号 Q0.3 中间继电器 M0.0 中间继电器 M0.1 4.8 程序运行过程
当PLC运行时,按下起动按钮,I0.0接通,T40开始计时。T40计时到,T40开
14
始计时常开触点闭合,M3起动,PD-3投入运行;T40开始计时。T40计时到,T40开始计时常开触点闭合,M2起动,PD-2投入运行;T40开始计时。T40计时到,T40常开触点闭合,M1起动,PD-1投入运行;T40开始计时。T40计时到,T40常开触点闭合,YV投入运行,完成全部起动过程。
停止时,按下停止按钮,I0.1接通,T41开始计时,T41开始计时到,YV停止;T41开始计时,T41开始计时到,T41常闭触点断开,M1停止,PD-1停止运行;T41开始计时,T41开始计时到,T41常闭触点断开,M2停止,PD-2停止运行;同时T41常开触点闭合,使T41计时。T41时到,T41常闭触点断开,M3停止,PD-3停止运行,完成全部停止过程。
当电机过载运行时,三台电机热继电器I0.3~I0.5触头使Q0.3发出警报信号,按下I0.2按钮,即可让所有电机停止运行。
PLC运行仿真结果见附录二
15
总结
在本次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问题,有关于可编程控制器方面的,也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方面的。虽然以前还做过这样的设计但这次设计真的让我长进了很多,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重点就在于梯形图的设计,需要有很巧妙的设计方法,虽然以前也设计过类似的梯形图,但我觉的设计出一个好的梯形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好多的东西,只有我们去试着做了,才能真正的掌握,只学习理论有些东西是很难理解的,更谈不上掌握。
至于排错,出错了,多观察、对错误重复n次,估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从电路整体来看、分析可能是什么错误,再缩小范围。如果实再找不出来,就出去吹吹风吧,不能急于求成,但不要放弃;要保持你的头脑清醒。
另外,我在程序方面的总结是:
1)写程序注释写得越详细越好、不要怕麻烦。 2)画流程图绝对有助于写程序以及日后查错。
3)随时备份,最好以版本形式备份,并写清楚该版本实现了什么,改进了什么,还没有实现什么。
在设计过程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解决。自然而然,我们的耐心便在其中建立起来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这次课程设计我的小伙伴是刘亚博同学,在遇到问题时跟他一起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跟他一起合作做PLC课程设计感觉很愉快,他指导我如何写PLC梯形程序图,各个元件的运用以及负责总体规划方案以及PLC梯形图的绘制,这次PLC课程设计还要感谢徐祖华老师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最后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这次课程设计,为进一步培养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给予我们机会,以及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为我们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16
参考文献
[1].田瑞庭《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2].杨长能、曲非非《PLC应用技术200例》 2003
[3].张运波《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余雷声《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王兆义《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实用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钟肇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景学《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及方法》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8].董儒胥《电工电子选训教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9]. 胡学林《可编程控制器教程(基础篇)(实训篇)》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 赵金荣、叶真《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3 [12]. 易传禄《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指南》 上海科普出版社,2005 [13]. 王兆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4]. 方承远《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5]. 钟肇新、彭侃《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6]. 王永华《现代电气及可编程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17]. 汤以范《电气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8]. 廖常初《PLC编程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9].《SIMATIC 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CPU22X系统手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