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课题 课型 《再别康桥》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 学 习 目 标 2、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 感知《再别康桥》的“三美”。 重点 教学 挖掘诗歌中意象的内涵作用,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 环节及时间 导入 3分钟 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者 简介 2分钟 背景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空灵动人; 朗读本节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课学习目有这样一首诗,风致动人、已经独特。 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桥、认识这个人、品读这首诗吧! 听讲、掌握文学常识 (投影)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浙江海宁人,富 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 国新诗的基础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等。 (投影)1920年,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听讲 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简介 2分钟 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初读 1.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10 感受 2.纠正读音 分钟 3.观看视频,范读 徐志摩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音乐美(押韵、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有色彩的词语) ,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 现的? 1、音乐美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品读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鉴赏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3分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 钟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小节诗进行品读赏析并谈谈感受。 小组合作(提示:可围绕意象、意境、语言等来谈。) 研究 探 讨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第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事透露了难一轻轻的我走了, 节分难舍的离情。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 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 我轻轻的招手, 悄悄的与她依依惜别。这一节感情温柔 作别西天的云彩。 细腻,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 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柳”与“留”谐音,含有深深挽留、依依惜别之意。诗人吸收了这个传统意象的内涵,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女子,而且流光溢彩、婀娜多姿、温润可人,洋溢着青春的魅力,浸透着诗人对久别重逢的康桥无限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油油的”写了绿的浓度。绿色象征着青春,象征着生命的勃勃生机。“招摇”二字把“青荇”拟人化了,仿佛“青荇”在向诗人招手致意。目睹此景,诗人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后两句,希望自悠然的依偎在母校的怀抱里,尽情的享受母校“似水柔情”般温暖而甜蜜的抚慰。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眷恋,“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清潭这一意象的运用,为诗人情感闸门的打开提供了一个契机,原先涓涓细流似的情感转化为激流澎湃的情感。所以,他急不可待的去寻梦,去寻找他当年游学时的踪迹。 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诗境复归于寂然,由扬转抑。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后两句采用移情的手法,仿佛“夏虫”“康桥”也懂得此时诗人的心境,也为诗人而沉默。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悄悄的走了,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同时,在依依不舍之情中又增添了几分潇洒和飘逸。 这一节诗照应开头,节奏相同而情感又 富于变化。两个“悄悄地”呼应第一节“轻轻的”,仍旧落脚在“静”字上。但“悄悄的”比“轻轻的”动作更加轻柔,再一次强调诗人不忍打扰康桥宁静的氛围的心绪,把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推向极致。 课堂小结“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一种感伤,是一种沉重。《再别康桥》则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 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诗人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沉,更为浑厚潇洒、朴实自然。 布置作业校园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漫步校园之中,一草一木都可能引起我们美好的回忆。从校园的景物中选取几个意象,尝试写一首 小诗,抒发对校园的挚爱之情。
《再别康桥》市级优质课教案 - 图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