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12、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1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14、简述态度的转变的心理学方法。
(1)提供信息法;(2)认知失调法。 15、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期。
三阶段六水平(前习俗阶段:惩罚—服从倾向,操作—关系倾向;习俗阶段:人际关系—认同倾向,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倾向;后习俗、自动或原则阶段:社会契约合法倾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16、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
(1)压抑: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2)投射: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3)回归: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4)移置: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5)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
17、简述巩固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的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18、简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1)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2)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3)加强对与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4)不良行为的发生应该受到适度的惩罚。 19、简述教师帮助学生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技巧。
(1)了解内情:教师应试图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2)重叠:在同一时间内注意两个或更多的问题行为;(3)持续不断:教师应维持一种连续的教育步调;(4)平和:教师的教育应像小河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平静、实在而有力;(5)利用小组开展教育:教师应通过向全小组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小组集体力量,而促进学生的参与。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1、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1)动机来源: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2)内容和性质:正确和错误的动机;(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
21
划分,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 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好,效果好; 3、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组织良好的适度的学习竞赛,可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但应明确,学习竞赛可能有消极作用;奖惩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1)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动机结构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学生个人必须对学习任务胜任;(3)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应减少到可控制的程度;(4)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 5、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
(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做斗争;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使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能服从于当前的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6、直观教学有哪些类型?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不同类型。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语言直观。
运用:(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越精确;(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7、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3)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8、怎样预防学生疲劳。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9、简述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对学习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学生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难易的程度;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等。
10、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
22
(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11、简述学生自我意识对学习的影响。
自我意识和学习成绩相互影响。 12、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13、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
(1)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进行合理竞争,获得必要成绩,追求更高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鼓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 14、简述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目标:(1)习得社交技能;(2)习得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3)学会独立、安逸的情绪反应;(4)形成清洁卫生和保健习惯;(5)学习基本课程;(6)学会正当娱乐,以利用闲暇;(7)学会适应家庭生活,以扮演适当的家庭角色;(8)形成起码的集体生活的能力。
原则:(1)不再使学生遭受失败;(2)尽量及时强化;(3)规定能完成的任务;(4)有系统的揭示教材;(5)小步子教学,必要时采用过度学习;(6)注意提供个别指导 15、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
(1)能力分班或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16、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
(1)正确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
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1、什么是加速制教学策略、充实制教学策略和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加速制:禀赋优异儿童所学与一般儿童相同,只是加速其速度,缩短其修业年限。充实制:禀赋优异儿童的学习效率高,而在当前教学体制的限制下,只能保持与一般儿童相同的教学进度。特殊班级制:集中禀赋优异儿童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2、简述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
(1)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间);(2)可训练者(智商25—49之间);(3)保护对象(智商在25以下); 3、试述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教育目标:(1)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交技能,以便获得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交经验;(2)学习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以便能在生计上独立自主;(3)学习安逸而独立的情绪反应,以便在校与在家均能有适当的情绪经验;(4)学习良好的清
23
洁、保健习惯,以维护健康的体格;(5)学习基本课程,以获得必要的基本“工具”;(6)学习正当娱乐的能力,以求闲暇的充分利用;(7)学习如何成为家庭成员,以便在家充分扮演其应有的角色;(8)学习如何成为社会的成员,以期能在社会上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原则:(1)设法让儿童不再遭受失败;(2)让儿童立即获得其学习或工作的结果;(3)尽量做即刻性增强,以激励其正确的学习动机;(4)寻求儿童能做最佳表现的学习难度;(5)将教材做有系统的组织与提示;(6)尽量使进度作小幅度的跟进;(7)注意学以致用,尽量运用学习的正迁移作用;(8)做必要的重复与练习,必要使使用过度学习;(9)将学习安排做适当分配,避免集中学习;(10)避免同时学习过多概念,防止概念混淆现象;(11)经常做提纲挈领式的整理学习,以存精;(12)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13)尽量采用个别化教学法。 4、试述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措施。
特征:(1)不能就席端坐;(2)端坐不动;(3)显现其他症候。
教育措施: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仍以个别处理为主,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新的教学法的实验探索,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为修正法。
5、试述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措施。
特点:过分焦虑、非常敏感、肌体紧张等,有时还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或以攻击作为“防卫性”手段等。 教育措施:(p402)特设教室计划;生活空间会谈法。 6、简述学生认知性格的主要差异。
(1)场依存和场独立性;(2)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3)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4)冲动性思维与反省性思维
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1、试析对课堂管理的错误见解。
(1)误以为学生愈安静则其学习效率愈高;(2)误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命令的绝对服从;(3)误以为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 2、简述教学管理的弊端。
(1)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高;(2)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3)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4)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5)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3、试述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课堂的领导方式;校风与班风;师生的人际关系;班级的规模 4、简述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
(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3)提高兴趣;(4)使用幽默;(5)安排余暇;(6)劝离课堂;(7)移除诱因;(8)提出要求。 5、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因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2)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原因而产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泄的途径而违反课堂纪律;(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
24
己,承认自己,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不择违反纪律。 6、试述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
(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 7、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组成部分
基本要素:(1)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
组成部分:(1)学习需要的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3)教学对象分析(中心);(4)学习目标的编写;(5)教学策略设计;(6)教学媒体选择;(7)教学媒体设计;(8)教学评价 8、简述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
系统性、具体性和灵活性 9、简述教学设计的应用。
宏观和微观的层面。 10、怎样完成具体的教学设计。
(1)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2)根据学习目标的性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3)对一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切忌机械的照搬前述模式。 11、简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1)集体授课;(2)师生相互作用;(3)个别化教学 12、怎样进行课的划分。
根据(1)教学对象的特点;(2)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3)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4)学习目标的平衡; 13、怎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1)引起注意;(2)告诉学习者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4)呈示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引行为;(7)提供反馈;(8)评定行为;(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第十一章
1、简述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
(1)诊断功能;(2)反馈与鞭策功能;(3)管理功能;教育心理功能 2、简述评定的分类。
布鲁姆:配置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 3、简述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有用性 4、如何防止学生考试怯场。
(1)作好学习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2)作好经常性的学习评定工作;(3)锻炼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5、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
25
(1)宽大误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
26